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恒
第六屆立法會選舉在激烈聲中結束,經過冗長的點票,選舉結果終於全部「出爐」。今次的選舉創下了數項新紀錄:投票率為58%,比上屆高出5%;投票人數亦逾200萬,反映了更多選民願意站出來行使投票權。從這一次的選舉,亦可看出選民年齡層的變化,年長的選民在減少,而年輕選民則在增加,此消彼長,預料這個變化將會繼續影響未來的選舉,以及社會政治生態。
從結果來看:建制派共取得41席,比上屆少2席;傳統「泛民」陣營則從上屆的26席,減少至今屆的22席;异軍突起的本土自決派共取得7席,但是卻具有關鍵少數的決定性作用,乃不容忽視的第三勢力。雖然這次不少老將落馬,新人輩出,但整個議席格局的分布,基本上大同小异。
兩極化令人擔憂
一如所料,多名重量級「泛民」候選人落選,如李卓人、范國威和黃毓民等,而他們不少人是輸在更為激進的本土派候選人手下,黃毓民就是以輕微票數敗給「青年新政」的游蕙楨。其他當選的本土派還有「土地正義聯盟」的朱凱迪、「熱血公民」的鄭松泰、「香港眾志」的羅冠聰及「小麗民主教室」的劉小麗等。
然而,這些本土派普遍較為年輕,他們的政綱基本上只強調反對政府,從其眾多政治口號中,并未能體現他們的國際視野及對歷史的了解,更缺乏了對民生、經濟方面的實質建議。這些新面孔的加入,對未來香港經濟發展、民生建設有何影響或建樹?他們的言行,是否會讓立法會走向兩極化?這些問題都不禁令人擔憂。
務實議事責之所在
姑且不論政治立場,筆者相信,絕大部分市民都希望看見新立法會能有新氣象,議員可以善用納稅人的金錢,探討如何讓香港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為市民帶來更優質的生活。
上一屆立法會最為人詬病的,便是部分議員動輒「拉布」,更創下了18次流會的紀錄,耗費時間和公帑,導致很多經濟和民生議案空轉,基建工程亦一再延誤,包括「三堆一爐」、填海計劃研究、興建學校、體育館和警署等工程。更甚者,在醫改草案的審議過程中,僅是醫學界代表一個人,便拖垮了這項利民政策。
有鑒於此,有議員提出修改議事規則。當然,這項提議牽連巨大,頗為复雜,涉及《基本法》的條文,需要多方深入探討。無可否認的是,濫用「拉布」、粗暴抗議、隨意缺席等行為,的確已經引起了大眾的反感。
據統計,一位立法會議員在4年的任期內,可獲得薪酬及津貼共約1700萬,可謂一份高薪厚祿的「筍工」。筆者認為,在得到廣大市民信任且投票支持之后,立法會議員理所當然應該積極議事、尊重議會、理性運用議事規則、務實為民發聲。希望新立會不要重蹈上一屆的老路,市民最不願看到的,便是未來4年又在政治爭拗中度過。
香港作為一個經濟城市,今天的成就全靠多年來發展經濟積累的優勢和經驗。縱觀近年國際上相繼發生的以民主為口號的「顏色革命」,激進的政權變化及急劇的社會轉變,并未能為當地人民帶來理想的生活,反而引致動蕩、經濟衰退,甚至戰亂。因此,我們的社會應該在穩定中求進步,希望當選的議員能夠以香港的經濟民生發展為本,以理性及務實的態度服務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