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3

72家車企涉嫌騙補:反思三大問題與頂層設計

2016-09-13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要從產業鏈的上游也就是研發環節,對真正有技術含量的企業進行支持。還有就要對有嚴重質量問題或者欺騙行為的企業嚴懲。經歷了這次大規模的騙補事件,實際上被取消資質的企業很少,而更加嚴苛的懲罰措施和退出機制是非常必要的,當然這其中必然涉及地方保護和各種利益的博弈,而地方保護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視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9月8日,在財政部正式對外公布五家嚴重騙補企業名單的同時,一份更加詳細的騙補名單——“國內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騙補和違規謀補匯總表”(以下簡稱“匯總表”)也在業內流傳。

  這一名單按照地區、企業名稱、有牌無車、有車缺電、標識不符、關聯方及經銷商閑置、終端用戶閑置、車輛數量合計、金額合計等類別對93家汽車企業進行了詳細地數量和金額統計,其中21家企業的統計數字為零,而另外72家車企涉嫌不同數量和金額的騙補行為,其中涉及車輛共計76374量、涉及騙補金額達到92.7億。

  除了已經公布的蘇州吉姆西、蘇州金龍、深圳五洲龍、奇瑞萬達貴州客車和河南少林客車之外,72家涉嫌騙補的企業幾乎涉及包括一汽系、東風系、北汽系、上汽系、比亞迪、奇瑞、吉利等國內主流汽車企業。

  “這份表單是今年6月份各地核查小組的匯總,并非最終公布的名單。”9月11日,某車企高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此事涉及到機密暴露,已在調查之中。

  另一位新能源車企高官告訴記者,“我們已經拿到了這份名單,而且接到了相關部門的通知,雖然我們涉及的車型不多,但是已經在準備情況說明。這次處罰是非常堅定、不容辯解的,國家對這次騙補處罰的力度和決心可見一斑。”

  記者隨后調查發現,多位車企新能源板塊的高管都承認,“匯總表”的內容基本屬實,只是由于各地核查小組裁量標準不同,在事件的輕重認定上會有所不同。

  “之前五家公布的是確定騙補的,接下來即將公布的兩批名單是有缺陷、部分違規等其他問題,兩者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后面要公布的可能處罰會輕一點。”9月9日,在騙補名單公布第二天,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實際上,這份涉及72家騙補車企的名單是否會隨后公布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眼下的當務之急是騙補的處罰和補貼政策的調整盡快塵埃落定,不要讓大家再猜測了,因為補貼政策遲遲沒有出臺,新能源商用車和乘用車的銷量受到的影響很大,特別是部分地方的商用車市場,已經停擺。”上述企業高官進一步表示。

  顯然,騙補行為的曝光和遏制無疑對這一行業的健康發展是有利的,下一步主管部門的政策制定也將更加科學,市場化的手段也會盡快出臺,行業整體發展依然向好。

  重要的是,騙補警示了蓬勃發展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而騙補結果的發布和懲罰力度,以及后期的頂層設計和游戲規則也將決定未來這一產業的健康程度,此刻,建設性的反思和提議尤為重要。

  “有牌無車”源于高補貼誘惑?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為止騙補主要涉及四種情況:有牌無車、有車缺電、標示不符、關聯方及經銷商閑置。這四種騙補行為將按照騙補金額的50%進行罰款并不再發放新能源補貼;而屬于謀補行為的終端用戶閑置,則主要由于充電設施沒有建好,給予一定期限,待使用后補發補貼。

  如上汽集團涉及1590輛,5105.7萬元;申沃客車涉及的424輛21050萬元和宇通客車涉及的400輛,金額11930萬元都屬于終端客戶閑置,且都已提車,半年內待充電設施建好、使用后,即可發放全部補貼。

  “有牌無車”是最明顯的騙補行為。主要涉及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涉及車輛1683輛,金額51921萬元;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涉及金額26156萬元;河南少林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涉及252輛,金額7560萬元;深圳市五洲龍汽車有限公司,涉及154輛,5574萬元;奇瑞萬達貴州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涉及327輛9810萬元。

  記者調查發現,“有牌無車”是最明顯,也是最嚴重的騙補行為。客車企業之所以有機可乘,大都利用上牌過程中的“潛規則”。很多地區的客車特別是公交上牌,都形成這樣一個慣例。比如,某公交公司買了100輛公交車,但100輛公交車不可能全部停到車管所上牌,所以,一般僅需要象征性開幾輛過去,而這就很容易讓企業找到漏洞,車尚未生產出來,但牌照已經上好了,再憑借上牌的數量,去申報補貼。

  從上述五家企業騙補車輛數量和金額可以算出,平均一輛客車僅國家補貼部分就高達30萬到50萬。實際上,之前國家的補貼標準是8米以下補30萬,8米以上補50萬,另外地方政府一般與國家標準按照1:1的配套再進行補貼,一輛超過8米的車,到手100萬元補貼并不困難。

  “客車企業補貼金額巨大,這也是客車企業不惜鋌而走險的主要原因。”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

  關聯交易的癥結在哪里?

  只要實現銷售就能拿到補貼,一些客車企業明著上假牌照騙補,另一些則通過關聯交易假象,企圖蒙蔽過關。

  天津比亞迪、天津清源、國宏汽車、上海華普、江蘇陸地方舟新能源電動車有限公司、江蘇奧新新能源、湖南江南汽車有限公司、重慶力帆、重慶瑞馳等一批非主流的汽車企業,都出現在上述《匯總表》中。

  “導致關聯交易的主要問題是新能源補貼政策的漏洞。”多位車企新能源高管認為,關聯交易的目的,是為了獲取補貼金額與造車成本之間的差價。

  也就是說,如果一輛車的造車成本僅需6萬元而國家政策補10萬元,企業只要把車造出來,再賣給關聯公司,即便把車全部銷毀掉,也能賺取4萬元差價。

  “這種情形的騙補,調查起來比較方便。”上述專家表示,只要審核企業生產成本就能發現問題。如果車輛生產成本高于補貼金額,企業就不會騙補。而生產成本低于補貼金額的,幾乎無一例外為了騙補。

  根據現行補貼政策,續航里程150公里到200公里之間的純電動車國家補貼4.5萬元,續航里程250公里以上的補貼5.5萬。但是,不同的車型,要實現相同的續航里程,所需的電池數量是不同的。比如,一輛微型車,達到150公里甚至250公里很容易,而一輛中級車,達到相同的里程,所需的電池成本肯定高得多。

  例如,兩個門的車與四個門的車,補貼是相同的。電壓70、80伏和300多伏的車,補貼金額是相同的。

  “一些企業也正是利用政策漏洞,低成本造低端電動車,沒有市場,只需左手倒右手,扣除成本后,補貼即全是利潤。”上述專家表示。

  不可忽視的“借殼”問題

  上述“關聯交易”一般出現在品牌知名度低的企業之中,而一些不知名的企業,成立之初就為補貼政策而來。

  然而,除了上述企業,“匯總表”也包含了奇瑞、吉利、比亞迪等主流乘用車企業,而且涉及的車型數量和金額并不低。

  “吉利是被康迪和知豆牽連了。”吉利內部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此前的7月25日,吉利發布公告稱,以總價人民幣13.46億元出售旗下康迪、知豆兩家合資公司的股份。吉利汽車分別持有康迪、知豆50%和45%股份。

  吉利出售知豆和康迪真實原因,隨著“匯總表”的曝光而明了。“匯總表”顯示,僅吉利旗下的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就涉及8908輛,金額43200萬元。而康迪電動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就是由上海華普與浙江康迪合資而成。

  顯然,康迪和知豆之所以成為吉利子公司,主要原因在于利用吉利的資質。如果不出現騙補問題,或者騙補問題不曝光,那么,康迪和知豆能為吉利汽車帶來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不過,隨著騙補事件的曝光,也為車企“借殼”敲醒了警鐘。

  因為沒有資質,通過掛靠有資質的企業來實現生產和銷售,而擁有資質的企業,順勢獲得股權和收益,這樣的雙贏局面看來起來很美,但一旦發生問題,后果誰來承擔?

  反思頂層設計與當務之急

  “這個行業發展初期,政策上可能有一些漏洞并不奇怪,行業發展不同的階段什么情況都會發生,亡羊補牢,修補政策是很必要的。”在記者調查過程中,多位業內人士拋出上述觀點。

  “騙補”調查后,政策也會進行相應的調整。如針對客車的補貼今年已經大幅度縮水,與此同時,《新能源客車安全標準》也已經在制定之中,門檻將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有關部門正在醞釀“補貼+積分制”的刺激政策。

  實際上,大規模騙補行為,讓我們反思的核心問題是:普惠性的政策扶植只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扶植優秀的企業、淘汰落后的企業,必須抬高補貼的門檻,還有就是從研發環節進行扶植和支持,而不是在銷售和市場環節。

  “要從產業鏈的上游也就是研發環節,對真正有技術含量的企業進行支持。還有就要對有嚴重質量問題或者欺騙行為的企業嚴懲。經歷了這次大規模的騙補事件,實際上被取消資質的企業很少,而更加嚴苛的懲罰措施和退出機制是非常必要的,當然這其中必然涉及地方保護和各種利益的博弈,而地方保護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視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另外,現在的政策補貼實際上是財政來扶持的,靠納稅人的錢來補貼企業,這是不可持續的,還是要采用更具市場化機制的刺激政策。“碳排放、碳交易、碳配比,實際上就是燃油車補貼新能源車,這個思路是對的,只是會對操作和運營過程提出挑戰。”

  而一位新能源專家提醒,新能源騙補,也該對未來的政策制定有所啟發。“為何一些車出現‘有車無電’的騙補情形?除了一些企業故意‘騙補’還有部分是迫不得已,因為新能源的電池到現在還跟不上。”該專家表示。

  當然,在反思頂層設計的同時,調整之后的補貼政策盡快落地是當務之急。

  “很多城市市場都在等待國家政策出臺,幾乎很多城市的商用車市場全線停擺,乘用車市場也基本處于停擺狀態。”一位車企高官告訴記者,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目前其他城市出臺補貼政策的很少,有的即使出臺也沒有操作的細則,企業還是不知道怎么領補貼、能不能拿到補貼。

  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8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售3.8萬輛,同比增幅達92.2%;1至8月累計銷量24.5萬輛,同比增長115.6%。雖然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幅很快,但是2016年只剩下最后一個季度,累計24.5萬輛的銷量距離年初70萬輛的目標還是相去甚遠。

  中汽協秘書長助理許海東表示,“騙補現象對今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肯定會有影響。希望國家調整補貼政策盡,讓整個產業恢復到正常軌道中來。”

  不過,部分對于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依然樂觀,“我認為還會保持比較高的增長,但是取決于兩個因素。” 之所以樂觀的原因在于,北、上、廣等大城市是往上走的趨勢,其他市場四季度補貼政策出來之后也會迎頭趕上。市場需求、消費者教育的環境基本形成,這個趨勢是不可逆的。當然,這其中存在兩個變量,一是中央和大部分地方補貼政策能否盡快落地,二是電池產能能否跟上。

  “市場如果能達到一定的需求量,樂觀來講,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可能會達到50萬輛。” 許艷華最后告訴記者,理想情況下,如果政策能在9月下旬至10月之前發布,下半年還有一季度的時間。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