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李嘉誠的去與留,都應該尊重

2016-11-15
来源:凤凰网

  商人對不動產等持有成本收益進行邊際比較分析,做出是繼續持有還是出售,本身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市場行為和邏輯。

 
  市場最新傳聞李嘉誠作價358億港元的香港中環中心,接近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達成售賣協議,盡管該消息尚未獲得權威證實,但若這一交易有望達成,將刷新香港樓市單筆交易最高紀錄。
 
  近三年來,李嘉誠家族頻繁在內地和香港套現地產業務,中環中心一旦脫手,其在中國套現地產累計將超過1000億元。套現地產項目本身是一個市場行為和商業行為,但李嘉誠的符號化太過於濃重,頻繁的地產套現想必會再次引發輿論熱議,“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情緒化言論可能會再次甚囂塵上。
 
  人們習慣於從這些符號化人物的行為中解讀出不一樣的風采,甚至脫離商業和市場邏輯,“挖掘”其商業和市場邏輯之外的特殊意義,進而使問題複雜化,給人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插曲。
 
  其實,商人對不動產等持有成本收益進行邊際比較分析,做出是繼續持有還是出售,本身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市場行為和邏輯。
 
  商人覺得現在的價位套現相比繼續持有更符合自身利益,且套現可以增加機會收益,選擇套現才是正常之舉,否則明知套現最符合自身利益,而基於輿論或其他原因背棄市場邏輯而選擇持有,傳導出的信號可能從已知的很多角度都將是扭曲的,更容易將問題複雜化。
 
  什么價位選擇繼續持有,什么價位選擇套現,這個是相對比較主觀的價值判斷,也是市場邏輯的美妙所在。生硬給出一個所謂的“客觀”標准,那么可能李嘉誠家族就不一定能實現套現。試想若大家對交易商品的定價是一致的(看多或看空),交易就不會發生,只有賣家覺得這個價位對自身已是主觀上的出售點位,而買家覺得這個價位還存在自己發掘的價值空間,交易才會發生。因為在市場行為邏輯中買與賣,內涵著做多與做空的交易行為博弈。
 
  從傳聞的這個可能刷新香港樓市單筆交易最高紀錄的交易看,並沒有脫離市場邏輯,李嘉誠家族依然是待價而沽,真若是所謂的李嘉誠逃離中國,大致不會如此從容地待價而沽。當然,無須否認符號化人物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效應,只是這種社會效應不在於符號化人物的行為本身,而更多在於圍觀者的心態和判斷。
 
  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長確實出現了一個逐月下行的態勢,前7個月和前8個月連續維持在同比2.1%的低增速水平,不過最新公布的前10個月和10月數據顯示,分別為2.9%和5.89%,結合前9個月的數據,反映民間投資增速已連續兩個月回暖。
 
  即便如此,市場將李嘉誠家族套現地產行為的複雜化解讀,反映出當前國內的投資環境還存在進一步改善空間,民營企業家的不安全感還需要更多針對性政策和措施去化解,這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因此,李嘉誠家族套現地產的商業行為,應尊重為善,至少應避免過度解讀。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