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龙贵
任何交易,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具有可持续性,搞价格欺诈等歪门邪道,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饭碗”。
今天是“双11”。近年来,从最初单日单平台5000多万元销售额到总计900多亿元,从一家网站到全网狂欢,“双11”的吸金能力不断刷新人们的认识。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受到价格猫腻、“龟速”物流、售后服务滞后等因素影响,不少消费者对“双11”的态度已日趋理性。
不管你是不是“败家娘们”“剁手一族”,“双11”都已深刻地嵌入了你我生活。和往年相比,今年“双11”的战线似乎更长,早在半个月前,各大电商平台以及门户网站就已开启了近乎疯狂的宣传攻势,各种版本的打折优惠和营销方案令人目不暇接。锋芒所指,当然是为了在“双11”中多分一杯羹。网友也没有闲着,大量段子应时而生,“吃土”成了刷屏最高的一个词汇。不出意外,今年“双11”的销售额又将创下新高。
然而数字并不意味着一切,表面繁荣也未必能掩盖“双11”渐渐显露的颓势——虽然现在还不十分明显。对于网购群体来说,“双11”的消费体验不佳、期待值越来越低,恐怕是一种共同感受。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作为新生事物,“双11”也存在边际递减的效应。从2009年横空出世到现在,新鲜感逐步退去后,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热情已远没有当初那么强劲,回归理性将成为常态。
其二,凡事都有两面性。得益于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以及商家巨额的广告投入,“双11”的市场认知度非常高,因而能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收割公众的消费潜力,但同时,生长过于迅猛、后继乏力等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如果仍沿用“广告宣传+购物”的简单策略,拿不出更好的营销模式跟进,“双11”不可避免地会进入瓶颈期,发展空间将变得非常有限。
更重要的是,“双11”有被过度消费乃至恶意消费的趋势。如果说,“龟速”物流是由于各种外部原因导致的不可控因素,那么诸如价格猫腻、售后服务跟不上等,则令人感到遗憾。线上看挺好,拿到手却货不对板;说好的打折,其实早早提高了价格;优惠促销方案极其复杂或暗藏陷阱……种种劣迹表明,网购并不比传统交易更有道德自律,但由于不是面对面交易,以及网购基数庞大,更由于网购发展太快,监管机制没能及时跟上,一些不良电商不惮于浑水摸鱼,在利益驱使下透支商业道德和诚信。
任何交易,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具有可持续性,搞价格欺诈等歪门邪道,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饭碗”。“双11”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低价策略刺激了消费潜能,很多商品对消费者来说并非必需品。如果商家不讲诚信,导致消费体验变差,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说“不”。更要看到,消费需求总体是恒定的,“双11”不过是把平时的消费需求集中到了特定时间段,倘若只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择手段,只做“一锤子买卖”,其实非常短视。
“双11”成为购物狂欢节是好事,消费者需要,商家需要,拉动内需也需要,而商家则是最大的受益者。于情于理,电商们都该精心呵护好这个品牌,让它更长远地发展下去,而不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断蚕食它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