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2

葡萄牙第一大上市行已被中资收购 第三大行正被洽购

2016-11-22
来源:凤凰财经综合

   作者:安毅

  中资企业眼下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收购可谓动作频频。

  当前收购动作最大的是复星集团。频繁出海“海淘”的复星集团再将一家境外金融机构收入囊中。葡萄牙最大上市银行千禧银行(Millennium BCP)昨日表示,复星斥资1.746亿欧元购得BCP16.7%股份,并表示“有强烈兴趣”将其持股比例增至30%。

  这只是近期中资企业收购境外金融机构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出手海外收购的还有大把内资企业:

  复星还收购了美国、葡萄牙等地的险企,德国私人银行H&A;

  海通证券则在去年下半年完成收购圣灵投资银行;

  民生银行今年10月也透露出收购葡萄牙第三大银行Novo Banco的意图。

  与中资“海淘”金融股权相对应的,是外资行纷纷撤资国内银行,目前国有大行中只剩下汇丰银行继续持有交行19.9%股权,且并无出售想法;股份制银行中则只有渤海银行19.99%股权由渣打银行持有。

  复星开启海外银行买买买模式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民企复星集团同意通过增资以1.746亿欧元(1.85亿美元)收购葡萄牙最大上市银行Millennium bcp(简称BCP)的16.7%股权,超越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成为BCP的最大股东,复星还证实有意进一步增持至最多30%。

  据悉,这次出售是通过私募配售新股完成的,新股价格为1.1089欧元,较上周五的收盘价有11%的折扣。BCP股价在过去一年下跌逾三分之二,目前市值约为10亿欧元。

  这项交易将帮助为BCP的部分资本重组提供资金。葡萄牙银行业深受债务和不良贷款的困扰,仍未摆脱2014和2015年两次政府救援行动带来的影响,投资者对包括BCP在内的葡萄牙银行业忧心不已,其中BCP就必须最迟在明年6月还清7.5亿欧元政府贷款。

  这并不是复星第一次对境外银行出手。

  擅长利用保险公司浮存金汇聚能力获取低成本资金的复星集团,还在今年9月正式完成对德国私人银行H&A的股权收购交割,成功收购H&A99.91%的权益,涉及投资金额约2.1亿欧元。

  而事实上,过去一年,被誉为“中国巴菲特”的复星集团在海外开启“买买买”模式,先后拿下葡萄牙最大保险公司Caixa Seguros旗下三大全资附属公司(Fidelidade、Multicare及Cares)、美国劳工险公司MIG、以及美国保险公司Ironshore等多家海外保险公司,海外保险业务成为公司保险板块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资企业“海淘”银行股权

  近年来瞄准海外银行股权的不只有复星集团。

  虽然去年9月葡萄牙以出价太低为由,取消了将Novo Banco以数十亿欧元的价格拍卖的计划,但并未取消对该行的出售计划。据外媒消息称,民生银行今年10月份即向葡萄牙央行的清算基金表示,有意收购Novo Banco.

  据了解,Novo Banco是圣灵银行(Banco Espírito Santo)破产后重新组建的所谓“好银行”,是葡萄牙第三大银行。去年的竞拍最终有三家企业入围投标,其中包括安邦保险和复星国际,但都被以报价太低为由拒绝。

  今年8月还有消息称,海通证券或拟与其他投资者增资收购Novo Banco,将于九月向葡萄牙央行提出议案,进入正式洽谈阶段,但消息真伪不确定。

  此前,海通证券已于2015年9月收购了葡萄牙圣灵投资银行(Novo Banco的投行业务)。加入海通证券后的圣灵投资银行将更名为“海通银行”,并成为海通证券在欧美等发达市场,以及南美、非洲、印度等新兴市场的业务平台。

  此外,日前有媒体消息称,刚果中央银行(BCC)经过专家组评审研究,同意中国泰合(刚果金)银行收购刚果非洲国际银行(BIAC)的优良资产。而收购方中国泰合(刚果金)银行是第一家进入刚果的中资银行,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泰合集团是中国泰合(刚果金)银行的唯一股东。

  中资行一度“抄底华尔街”

  除了近年中资“海淘”外,数年前,中资银行也曾掀起海外收购潮,其收购逻辑在于:利用当地银行的现成网络完成综合化、国际化布局。

  这波中资行海外收购潮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和前后。

  2006年8月24日,建行与美国银行签署协议,以97.1亿港元收购其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由此,国有银行在股改之后迈出了海外并购的第一步。

  随后,工行在当年12月买入印尼的Halim银行90%股权,并在次年8月以5.83亿美元收购澳门诚兴银行80%的股权;2007年10月,工行再次宣布,将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耗资约54.6亿美元。民生银行则在2007、2008年先后两次入股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UCBH),合计持股9.9%。

  而彼时中资机构频频在海外的大手笔投资并购,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也被称为“抄底华尔街”。

  但并不是每笔投资都能收获惊喜,部分中资银行为2008年危机期间和前后的系列海外投资付出惨重代价。以民生银行对UCBH的投资为例, UCBH通过其母公司联合银行(UCB)从事其主营业务,而危机后联合银行于2009年11月由加州金管局关闭,导致此笔投资血本无归。

  此后,除工行危机后几年还算活跃,收购了东亚银行(East Asia)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资产,并控股标准银行阿根廷分行外,其余中资银行在国际上颇为沉寂。

  外资行的中国撤资潮

  与危机前后中资行海外收购潮以及近年中资企业“海淘”银行股权相对应的,是已经收获中国股份制银行最好时光的外资行股东开始逐步撤出。

  2004年开始,一批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当时羽翼未丰的中资银行,见证了后者从引资上市到发展壮大的蜕变过程。

  同样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全球经济未能复苏,加上监管要求提高,外资银行流动性进一步告急,不得不回笼资金提升自身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以满足监管要求。这也致使从2008年末到2013年9月,出现5家外资行清仓中资银行持股。

  2008年最后一天,中国银行的外资战略投资者——瑞银的持股限售期满,后者即宣布将其全部中行H股出售,套现约8亿美元;很快,苏格兰皇家银行也卖掉所有中行H股,套现24亿美元救急。2009年1月,美国银行开始减持建行H股,同年6月高盛开始减持工行。接着,花旗集团在2012年3月将浦发银行的持股全部出售。

  不同于上述几家外资行,美国银行和高盛持有的中资银行的股数较多,金额较大,这两家美资大行在2009年之后的数年里,分6次减持中资行直至清仓。同时,多次减持加上巨额的回报,也引发了中国投资者对它们“看空中国银行业”的质疑。

  而从2015年开始,外资行减持的对象变成了股份制银行。

  2015年1月,中信银行公告称接到西班牙BBVA的减持通知,累计减持逾5%,套现约105.5亿元;2月份,恒生银行宣布将出售兴业银行5%股权,随后陆续减持,目前已退出前十大股东;德意志银行则将在今年底完成出售华夏银行股份,所有的21亿股由人保财险接手。

  此外,今年2月,花旗银行正式宣布与中国人寿达成协议,向后者出售其所持有的广发银行20%的股份,正式宣告其与广发银行十年牵手结束。随后,包括董事长董建岳、行长利明献在内的多位广发银行高管离任,国寿全面进驻。

  一位外资行分析师称,外资行股东减持股份行股权,一方面是在长期持股后已积累一定回报,当股份行盈利前景黯淡时退出以增强自身资本实力或许更为迫切;其次,双方合作陷入瓶颈,但20%的持股上限却限制了外资行股东提高话语权的可能;此外,外资行股东撤出也有战略布局调整的考虑。

  截至目前,外资行对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较大规模持股仅剩两例,包括汇丰银行持有交行19.9%股权、渣打银行持有渤海银行19.99%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外资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持有境内中小银行股权,具体见下表。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