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騰訊數碼 蘇揚
以前國外手機買不起,現在國產手機也快買不起了。
國產手機,尤其是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品牌,在過去的3-5年中,憑借超高的性價比征服了國內和國際市場的消費者,其中主打千元機的品牌,堪稱是為大眾消費者打開了一道通往智能手機時代的大門。
但是在國產手機成長的過程中,一些廠商的產品結構出現失調,低端入門級的產品成為了主導,這給廠商的品牌提升出了一道難題,而現在,大大小小的廠商們又遭遇了一個新的難題——利潤上不去。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Canaccord Genuity的數據,2016年四季度,全球份額只有18%的蘋果iPhone系列手機,利潤卻占了整個產業的92%。
這種情況下,漲價將成為各家廠商心照不宣的做法。
“2017年手機行業的主旋律是漲價”
去年下半年開始,就陸續有手機漲價的消息出來,小米和魅族則拉開了正式的序幕。
1月3日,距離魅藍Note 5發布不到一個月,官方即宣布漲價100元,起售價調整為999元,32GB版本則調整為1099元。
隨後小米也宣布,紅米4全系列價格將上調100元,紅米4A售價為599元,紅米4標准版售價為799元,紅米4高配版售價則為999元。
除了小米和魅族,一加手機CEO劉作虎也在微博上發出了“2017手機行業主旋律是‘漲價’”的聲音。
如果以出貨量來計算,按照紅米手機已經出售1億台的數據,過去幾年間小米可能少掙了100億元人民幣。
而在這方面,魅族由於年出貨量還處於2200萬台的級別,如果未來出貨量保持穩定的上漲,營收將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小米魅族們太多導致資源不夠吃
小米之後,更多的互聯網品牌先後蹦出,直接結果是供應鏈資源的緊張。
根據公開的數據,截至2015年10月,國產手機品牌的總數維持在100以下,隨著手機廠商倒閉潮的持續,這個數字盡管呈下降趨勢,但是考慮到各家產品線的細分,一些品牌一年的新品數量接近20款,供應鏈資源仍然呈現出“僧多粥少”的局面。
小米和魅族在公告中明確表示,元器件的采購成本是漲價的主要因素之一。
除了互聯網手機品牌總數的龐大之外,傳統手機廠商也在掉頭關注千元機市場,這其中既包括國產的華為,也不乏三星這樣的國際品牌,這更加重了元器件供不應求的問題。
一方面是需求的膨脹,另一方面是供應鏈產能。
比如處理器方面,除了華為以外,其他手機廠商基本只有高通、聯發科和三星三家方案可選,現在小米也在嘗試打造自有品牌處理器,而在曲面屏方面,忽略掉LG的產品,可選的對象就只剩下三星。
倒閉潮仍然還會繼續
HMD年初在CES上發布了搭載驍龍430的Nokia 6,因為售價1699元而引發大量的吐槽,現在外界對諾基亞這種提高定價以保證利潤的做法應該能夠多一些理解了。
但是相比諾基亞這種仍然屬於高關注的品牌,還有更多主攻亞非拉市場且價格多在千元以下的小品牌對供應鏈價格上漲會更加的敏感,一旦供應鏈緊張,這些廠商所面臨的資源不足的情況將更加嚴峻。
以傳音科技為例,根據此前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豔輝的預測,這家在國內市場並不知名的品牌年利潤預計在10億人民幣以上,如果其8000萬台的銷量准確,每台設備的利潤也僅僅是在12.5元人民幣以上。
由於主打薄利多銷,單品成本一旦上漲,類似傳音科技這樣的廠商利潤率將會受到明顯的沖擊。
過去一年,智能手機寒冬論甚囂塵上,現在供應鏈價格上漲,有可能成為加速手機廠商倒閉的催化劑,一加手機CEO劉作虎認為今年手機行業的主旋律是漲價,實際上倒閉也可能是另一個隱秘的旋律。
漲價了就再也跌不回去
供應鏈的漲價更可能是給了手機廠商集體漲價的一個由頭,多數廠商應該早已經蠢蠢欲動,周鴻禕就曾公開說過,“硬件溢價賺錢其實非常合理”,而且OPPO和vivo這兩家頻繁被提及的品牌也已經提供了成功的先例。
OPPO和vivo比起絕大部分互聯網手機,總被冠以高價低配的帽子,但就是這兩家廠商,因為相對較高的定價而獲得了可觀的利潤,進而在營銷、渠道方面有足夠多的資源可以分配。
據悉,OPPO和vivo每年都有超過20億元的營銷預算,早在2014年,OPPO和vivo就分別花費4億元和3.5億元冠名了湖南衛視的《偶像來了》和《快樂大本營》兩檔綜藝,營銷方面的大手筆投入帶來的直接結果是這兩家廠商2016年的市場占有量分別達到了7.3%和5.8%,增幅均超過100%。
維持利潤率以保證營銷方面的需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為了維持銷量的穩定增長而走向線下市場,這方面投入的增加,同樣對利潤率存在強需求,此外,新技術、新特性的研發方面的投入,都在倒逼著廠商漲價。
魅族高級副總裁李楠也曾在《性價比高的都是垃圾》一文中提到,“毛利低的公司,往往會做出更差的產品”。
在這種情況下,產品漲價了,可能就再也跌不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