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霑
有年長朋友曾對筆者說過,他土生土長在港做地盤數十年,見證着一棟棟美輪美奐的樓房落成,但他卻不明白,一生為別人築居,老來卻要住棺材房,而自己的大學畢業兒子,則連蝸居首期都付不起,需要輪候公屋多年,才可以跟女友結婚。筆者慨嘆,香港雖是全球富裕城市之一,社會保障服務也運作多年,但由於保障範圍和力度有限,加上未能善用大社會力量,以致不少人因為各種生活變數,連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影響幾代人的命運。
AO思維礙事
當港人連城市生存權也被剝削的時候,何言「團結人心」和「促進和諧」?港產官僚的「守財奴」觀念,既不利長遠社會穩定和「一國兩制」,更可能違背聯合國《人權宣言》第22條:「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有權享受社會保障,并有權享受他的個人尊嚴和人格的自由發展所必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各種權利的實現。」
香港社會保障接近美國的選擇式保障制度,主要提供社會安全網,但對減貧創富、關顧弱勢和凝聚社會各持份者齊心參與的力度極不足夠,充其量是貧富懸殊社會下的冷漠施舍,做不到消除各族群各階層的芥蒂,維繫不到以家庭為本和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長遠造成社會不安定,影響「一國兩制」。舉例說,不少社會保障都需要資產審查,如中年業主失業怎辦?年長一輩因資產問題是否靠儲蓄利息清貧度日?又例如,居屋未補地價業主可能有吉房出租,但礙於房置條例,造成業主難以善用居屋物業加按或出租,而窮人也因此要到私價市場捱天價房租住蝸居。
香港福利制度建基於小政府和「AO(行政主任)思維」,不同政策部門對怎樣根據社會成員需要分配資源,有自己一套做事方式,譬如說,何為老年人已有不同定義。見微知著,社會資源運用怎會公平高效?再者,由於政策部門各家自掃門前雪的關系,欠缺動因去思考如何開拓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提升社福服務質素和提供更多新服務,讓更多人受惠。
宜設新局搞好社福
民生乃經世之大事,社福體系關乎700多萬港人福祉,在复雜多變的大小環境下,不能僅靠經驗主義和吃老本處理民生和社會福利,需要從宏觀、跨部門角度思考問題,故筆者建議設立社會民生及資源發展局,實在刻不容緩。該局是現時的勞工及福利局的升級版,須直接向特首負責,政務司和財政司從旁襄助,主要涉及社會流動、社會保障、稅收改革、社企和各界對減貧創富助弱的社會參與、長遠人口政策和老齡化問題、輸入人才政策、勞工政策、少數族裔問題和各種福利保障(包括宜居宜工作環境、社會補助救助在內)等。該局需要跨部門協作相關政策,并整合相關部門資源,務求「做到懷着強烈的憂民、愛民、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氣」,深入廣大群眾里找出問題,讓各階層族群更公平和更有尊嚴地分享社會財富、福利和經濟權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譬如說,筆者建議設立的社會民生及資源發展局要跟財政部門共同研究不同新稅種、支持政策的種子基金(如社保投資基金、社企關懷基金、少數族裔關懷基金等等)或撥款形式,應對大眾對現今社福制度的期望。在社會民生及資源發展局帶領下,政府可在避免雙重補貼下,有效推動「負所得稅」補助低收入市民,或提供「有條件累進制」和「社企捐助減稅計劃」,鼓勵中小企多聘用本地人士和發展社會服務產業(如安老護理行業、託兒及家居服務行業等等),并支持社企發展,助人自助。
又例如,在社會民生及資源發展局帶領下,房屋局、民政局、青年局(如將來設立的話)和發展局可鼓勵社企或非牟利團體租用或管理一些出租單位或商用空間,提供安老或廉價房租服務給廣大市民。政府可以在新賣地條款中,要求撥出部分土地興建安老院舍,讓所有老年人如習主席所期盼的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政府也可以在新賣地條款中,要求新商場部分面積給社企推動青年及文化服務。這些社企或非牟利團體可向民政局或社會民生及資源發展局申請資助基金。另一方面,一些空置校舍或荒地也可提供申請,讓社企或非牟利團體可以創意發展社會服務,服務港人甚至各族群,并致力為弱勢基層和綜援人士提供發展機會。
建立人本仁政
此外,社會民生及資源發展局應積極爭取跟社會成員的關系,通過政策和誠意感召私人企業(如領匯、港鐵、各巴士公司等等)向弱勢基層展關愛,善用手上利潤、資源和網絡回饋港人。擬設的社會民生及資源發展局由於屬高層次、跨部門協作,統籌各界精英才俊和智庫高層擔任委員,對各界的感召力較高,政治力量較強。這有望打破昔日「AO思維」,不會碌碌無為地做事(俗語說:Hea做),決心為港人服務。而且,新局由於以「社會服務」和「社會資源發展」為導向,突破「量入為出」和「鸡先定蛋先」的桎梏,對於爭議性問題如全民退保、標準工時和一次性撥款等等,或會有新的想法和作為,有助社會大和解。
社會民生及資源發展局應積極成為其他政策局「真抓實干、善做善成」的標桿,讓政府管治團隊更重視廣大基層工作的實踐探索,讓政府服務更接地氣,更以人為本,更具操作性。同時,在各部門推動下,社會民生及資源發展局能夠從更廣、更全面的視角,從「大局觀念」、「大局意識」出發,按照复雜多變的社會發展形勢和大局靈活分配社會資源,協助特區政府建立「人本仁政」和「大社會」,并積極促進本地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應對高齡化、少子化、民粹化、高度政治化和自我邊緣化的本港社會現象。
從管治架構角度看,社會民生及資源發展局的設立,能夠突出以民生為本的施政理念。由於社會民生及資源發展局直接向特首負責,特首可以透過新局一展惠民愛民的抱負,提升民望。同時,由於財務司和政務司分掌人力、土地、財經、行政、官員等各要務,彼此可能會就民生社福問題產生意見分歧,需要一個跨部門的政策局主理民生、社福問題。社會民生及資源發展局局長作為民生、社福項目的高級經理人(senior project manager),需兩司長從旁襄助,既不可能越庖代俎,又可以分擔特首、兩司長所承受的政治壓力。如社會民生及資源發展不到位,未能應對复雜的社會需要和形勢,新局長首當其冲,緩減港府最高決策層承受的冲擊力,有利維持最高決策層的管治形象和人本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