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透過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看宏觀政策和風險

2017-03-07
来源:FT中文网

  

  2017年中國總理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為把握全年中國經濟與政策走勢奠定了基調。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在去年6.5%-7%區間的基礎上,進一步下調至6.5%。考慮到今年海外貿易風險較大,國內去杠桿壓力不小的背景之下,筆者認為,經濟增速下調是比較務實的,未來也會進一步淡化增長目標的約束。同時,今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就業目標比去年提升100萬,是今年宏觀政策穩中求進的體現。
 
  在整個政府工作報告的經濟議題里,筆者發現,雖然諸多指標和往年差別不大,但其背后的實質內涵卻有非常大的不同。比如,貨幣政策收緊力度大于預期,而財政赤字率可能仍會顯著大于3%,體現了積極寬松的態勢。
 
  貨幣政策目標M2雖然下降為12%,只比去年下降1個百分點,但考慮到今年價格指數大幅上揚,名義GDP增速大幅上升,貨幣發行增速與名義GDP增速之比明顯比去年緊。
 
  一般來看,M2增速略高于名義GDP2%-3%比較合適。2016年實際GDP為6.7%,GDP縮減指數為1.21%,名義GDP不足8%,但去年M2目標為13%,二者差距5個百分點;今年雖然實際GDP增速或下降至6.5%,但PPI大幅反彈,且對CPI的傳導有望增強,預計GDP縮減指數會上升至3%-4%,名義GDP接近10%。基于此,盡管今年M2目標僅回落1%,但與名義GDP差距只有2個百分點,明顯小于去年的5個百分點,意味著貨幣政策比去年大大收緊。
 
  財政赤字率保持3%,雖與去年持平,但并不意味著今年財政不作為。相反,緊貨幣的背景下,今年實現穩增長,需要財政政策更加積極。可以看到,去年財政赤字雖然預算目標為GDP的3%,但最終實際收支差額為3.8%。按照以往慣例,二者差異會通過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動用結轉結余資金等方法處理以實現會計上調平,3%的赤字率絕非最終實際赤字。
 
  同時,真實的財政赤字要遠高于此,考慮到今年基建加碼,PPP與政府引導基金火爆、政策銀行專項建設債券持續下放、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增至約6萬億等因素,今年財政無疑將比去年還要寬松。
  
  確保人民幣穩定仍是決策層的目標。盡管政府工作報告雖未過多提及匯率波動,但在2017年工作任務中,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到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筆者認為,這一提法是比人民幣幣值穩定更高的要求,其中也必然暗含防范人民幣大幅貶值以動搖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穩定地位的可能。
 
  正如筆者在前期專欄文章《人民幣貶值趨勢拐點出現了嗎?》中提到的,考慮到資本管制措施持續、國內加息周期開啟、以及國內經濟基本面積極向好等因素,預計上半年匯率有望保持穩定,而如果下半年中美貿易關系能夠波瀾不驚,中國去杠桿進程穩步推進,年底人民幣中值在7.1的可能性比較大。
 
  當然,政府工作報告中并未過多涉及今年經濟運行的風險點,但在筆者看來,今年全球經濟黑天鵝事件可能超過去年,特朗普未來對華政策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中美貿易戰,國內去杠桿進程關乎經濟指標能否順利實現,因此,也需要提前做好預判。
 
  在筆者看來,至少以下三大風險點是2017年政府報告中并未過多涉及,但又需要保持警惕的:
 
  第一,對貿易戰的挑戰著墨不多。在筆者看來,今年海外風險,特別是中美貿易戰的前景會較大程度影響今年經濟運行。正如筆者在專欄文章《特朗普陰影下,中國如何應對?》中所提,中美貿易順差占中國出口的18%,GDP的3.7%,貿易戰如果發生會不可避免的會降低中國外需。
 
  當然,中國巨大的市場與美國談判的砝碼,特朗普上任后對華態度也有所緩和,但此時判斷中美貿易戰胎死腹中為時尚早。實際上,特朗普亞洲團隊對華鷹派人士居多,而近日美國裁定對從中國進口的碳鋼與合金鋼定尺板和不銹鋼板帶材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也意味著貿易摩擦加劇。此外,3月初美國貿易代表提交給國會的《2017貿易政策日程》文件顯示,今年特朗普可能在貿易上更為強勢,并拒絕接受WTO裁決的約束,今年中美貿易前景非常值得關注。
 
  第二,去杠桿仍然缺乏可操作性政策。自2015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三去一降一補政策目標后,去年圍繞去產能、去庫存都有實質性舉措,但去年去杠桿的落實與預期存在差距。杠桿率并未下降,M2占GDP比重進一步上升至2.08倍;企業杠桿率保持高位的同時,居民杠桿率反而大幅提升,并帶動房地產價格大幅上漲,金融風險增加。
 
  今年去杠桿方面雖比去年討論有所深入,但相比于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多有明確指標性約束的任務來說,去杠桿政策仍主要描述性的軟約束,如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強化企業債務約束。這增加了筆者的疑問,今年去杠桿是否會如去年一樣,在執行過程中淡化存在不確定性。
 
  第三,對通脹風險并未提及。政府工作報告提到CPI目標3%,在預期之中,但在筆者看來,今年通脹走勢存在不確定性。可以看到,1月PPI創5年5個月新高,同比上升6.9%。跟蹤2月高頻數據可知,鋼鐵、石油等價格仍在上漲,筆者預計,2月PPI增速會繼續加快至7.5%左右,這與CPI非食品價格環比達到0.7%的高點相得益彰。
 
  展望未來,盡管2月CPI由于春節因素,食品價格季節性回落可能導致2月CPI大幅下行,但全年通脹壓力仍然不減。筆者認為,有四大因素可能會推高今年通脹:一是全球需求回暖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支撐;二是早前房價飆升對租金價格的帶動;三是近來醫改帶動醫療服務業價格上漲;四是勞動力工資的上漲。基于此,筆者認為,今年通脹壓力也不容小視,而一旦通脹上行,恐怕也將對貨幣政策空間造成制約。
 
  作者:沈建光(注: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