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農民「入市」與政府「入市

2017-03-08
来源:香港商報

  在今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關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部署中,有這樣三個提法: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創建,傳遞出了一個重大信息——中國又一次糧食生產的重大變革啟動了。

  這一變革的核心是「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昨天,農業部長韓長賦對此給出了一個解讀:「過去的農業結構調整,是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進行的,主要是通過行政推動;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用市場的手段,用改革的辦法,通過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促進結構調整。」也就是說,中國的糧食生產從解決溫飽到基本滿足自給自足的過程中,為保「糧安天下」的底線,農民,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的農民,現在,他們要真正走向市場了。

  那麼,對糧食主產區糧農來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當然是好事。然而,好事要辦好,又不是易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方向何在?

  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方向: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創建。可以肯定,當糧食保底收購或高價收購的補貼政策撤出後,這是中國糧農最大的出路。

  2016年,國家已經進行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新政策。但是,早已適應了種什麼靠政府的糧農能否適應總理給出的出路,仍然是一個問題。囿於這種國情,行政撤出農業結構調整後,政府仍然要在糧農出路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以習近平總書記點讚的「吉林大米」為例,政府的功夫應該聚焦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加大科技投入和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從種子、耕地、水利、種植技術等方面給予糧農生產轉型的支持。「吉林大米」的「好吃、營養、更安全」,離不開足可與日本越光米抗衡的品種培育,離不開吉林省保育良好的黑土、松花江水。其次,創新糧食品牌化戰略,加大品牌推廣力度,讓糧食品牌化後的溢價惠及糧農,激發優質農產品種植的熱情。「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以「品牌+大米加工產業聯盟+種植基地」的創新模式,已促進糧農增收超過10億元。再次,加快糧食生產標準、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吉林大米」去年完成了高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標準修訂,構建了質量追溯體系等,讓糧農對優質供給的生產有據,更極大提升了消費者對國產優質農產品的信心。

  市場定義是簡單的,市場現實是殘酷的。糧農要「入市」,政府也必須「入市」。香港商報記者 曲直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