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Seatrade中國郵輪年會,與會者探討了亞太港口設施的基建及與郵輪公司合作對拓展中國市場的影響。國內外所有的主流郵輪公司大佬們悉數出席,紛紛預測中國郵輪市場的巨大潛力。內地郵輪市場的發展非常矚目:2007至2014年的郵輪旅客年均增長率達50%。2015年全年郵輪旅客的總量達到65萬人次,2016年突破百萬,其中的絕大部分從上海或天津港出發前往韓國濟州島和日本的福岡、長崎等地。
中國郵輪市場規模繼續增長
和更為成熟的美國郵輪市場相比(加勒比地區接待全球35%的郵輪旅客)——2016年美國郵輪旅客逾1100萬人次,為中國的11倍。兩者差距主要在於承載量——彼時內地的郵輪數目屈指可數。然而,內地的中產階級人口超過4億,而美國能夠負擔郵輪旅遊的人口約為1.5億。可以預計中國市場規模在未來將繼續增長。
未來幾年,隨着幾大郵輪公司繼續投放船隻,內地市場的旅客數仍將會呈增長勢頭。當然,郵輪數與旅客數並非是線性關係。郵輪達到一定規模之後,供求達到平衡,旅客增長速度將放緩。同時,由於旅客的選擇增多,郵輪市場的競爭也會愈加激烈。雖然在十年內有望達到四百萬人次,但是從其他地區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此後很可能會上升瓶頸。
地緣政治波及郵輪市場
此外,國內經濟的總體情況與趨勢對高端休閒旅遊消費有直接的影響。內地經濟目前下行的壓大很大,若此勢頭繼續,亦會波及郵輪市場。內地市場另一點特有的因素在於其似乎受地緣政治的影響更大。最近「薩德(THAAD)入韓」事件使得各大郵輪企業紛紛取消了近期旗下郵輪在韓國港口的停靠。
目前歌詩達、皇家加勒比和天海旗下的郵輪規模佔據上海和天津港的前三。公主、諾唯真和地中海等更多郵輪集團將會在中國市場有更多投入,但迎接他們的會是縮水的利潤、捉襟見肘的配套服務抑或是變換不定的周邊形勢影響嗎?中國政府又能否比其他國家更有力地進行監管,保護本國勞動者的權益呢?
作者:MarioCavolo
譯者:陳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