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記者潘仲男報道:香港并非沒有地震,只是幅度輕微難以讓市民察覺,雖然如此,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與香港天文台及香港氣象學會合辦「地震探測器設計比賽」,透過活動加強學生對工程學及氣象的認識和關注。在40多隊學生隊伍中,有學生參考中國古代地震探測儀「候風地動儀」,成功奪得高級組冠軍。
效中國古代候風地動儀制作
高級組冠軍由宣道會鄭榮之中學的「井上之蟾蜍」取得。一班中四、五同學講述,他們的設計參考了候風地動儀,包括蟾蜍的外觀,因蟾蜍對地震相當敏感,他們是以3D打印技術制作蟾蜍。另一方面,探測器與候風地動儀亦相似,在東南西北4個方位設有加速感應,當方位有震動出現,可實時量度加速感應X、Y、Z軸的震動幅度變化,從而探測及記錄地震情况。他們又指,以往未曾接觸過相關知識,今次制作過程需要作多次反覆試驗,學習編寫電腦程式和調整儀器,并學會將科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
頒獎嘉賓香港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田之楠在致辭時表示,自己在美國加洲長大,因當地有地震,與學生們年紀相若時經常會研究地震相關事宜,令他踏進上工程及科學的道路,冀本港學生們也能透過活動培養出對科學的興趣。
頒獎嘉賓天文台助理台長黎守德指出,香港平均每年錄得約2次地震,不過幅度輕微難以讓市民察覺。舉辦「地震探測器設計比賽」,是希望學生可在過程中,發揮創意,研究出實用的工具幫助社會。
是次比賽有多間中小學參加,作品逾40個,分為高級組及初級組。每隊成員包括最多5名學生及一名督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