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7

专家:對IPO后遺癥不能視而不見

2017-05-12
来源:FT中文网

 

  隨著A股上市公司一季度報披露收官,次新股大面積變臉和股指步步走低,讓IPO和A股市場再次成為輿論矚目的焦點,這不免讓人開始反思IPO大擴容和監管引導政策是否對路?對于次新股業績大面積變臉,也有人開始質疑這與證監會主席劉士余提出的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把好IPO公司上市關的要求不相符合,再加上股市行情的大面積下跌,再次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穩定市場從何談起?

  有數據統計,2016年至2017年一季度A股市場380家公司完成了IPO,其中2017年一季報業績下滑的公司有106家,占比近28%,其中32家公司在今年一季報出現了虧損,占比8.4%,從業績下滑幅度來看,有11家公司業績下滑幅度超過100%,其中先進數通一季度業績下降3021%,虧損437萬元;超訊通信亦下滑1055%,虧損771萬元。

  在如此觸目驚心的次新股業績變臉下,2017年一季度竟然完成了135家IPO,創了歷史新高,而且還有10%被否決掉了,不然IPO的數量會更多。在目前沒有增量資金、金融機構全面收縮資產負債表的情況下,近期A股市場的大幅調整也就不難理解了。

  就在這種情況下,證監會發審委依然加速開閘IPO,每周保持10家左右的過會數量,這在A股市場信心火爆的牛市行情中也是難以想象的,更何況是在目前市場信心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投資者普遍叫苦連迭,還有大量股票跌破了上次股災重創過的2638低點,顯然在這樣的環境下加速IPO并不符合市場規律,唯一能夠解釋通的就是奇葩的A股新股發行依然順暢,并沒有出現IPO當日破發的情景,只要新股不敗、IPO能夠順暢進行,解決IPO堰塞湖、讓更多企業上市融資的監管者使命似乎不會停歇。但這樣真的好嗎?未必。

  從企業和產業的歷史發展規律來看,任何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都需要產業重構和增量資源重組,尤其很多剛剛完成IPO的企業,其實原有的發展邏輯和發展周期都到了頂點,只能算剛剛走完一個發展周期,新的發展才剛剛開始,需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平臺進行深度產融整合,從戰略構建、主業架構、人力資源、公司治理等都需要升級整合,做得好的企業能夠迅速脫穎而出,其不二法門就是深度產業并購整合。但我們的監管部門卻在刻意抑制上市公司再融資和并購整合,而大肆放行IPO,認為通過抑制再融資后把資金留給擬IPO企業,這其實是個誤區。

  從過去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和參與再融資的投資者來看,大都是機構投資者,而且這些資金大部分都不會進入二級市場,一級市場資金的風險偏好使然,但新股發行恰恰抽走的都是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因此加速IPO只會讓二級市場流動性更緊張,抑制定增再融資只會讓實體經濟更難受。另外,還有人誤以為新上市的企業質量優于已經上市的企業,其實這是另一個很大的誤區,從信息披露和規范化治理的角度來說,已經上市的公司整體比未上市企業質量高,未上市企業畢竟沒有經歷過IPO信披和上市公司治理,未經公眾檢驗,其質量和水分自然很大,這也是很多次新股迅速變臉的原因之一。因此,監管部門應該調整方向,應該鼓勵存量的優質上市公司進行深度產融整合和產業并購,而對新股發行要遵循補缺式發展,對于新技術、新商業模式、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戰略新興產業的龍頭企業鼓勵IPO,而對于傳統行業里已經有若干家上市公司的行業要采取抑制IPO而鼓勵產業并購,否則新股發行會沒完沒了,股市質量永遠也無法提升。

  其次,IPO堰塞湖頑疾確實是A股市場的頑疾,必須要解決,但也要防止新的堰塞湖。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去病如抽絲”,解決頑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越急反而會制造新的歷史遺留問題,況且通過提高發行速度來解決IPO堰塞湖只能治標不治本,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A股IPO“沖關制”的特征,擬上市公司依然會前赴后繼,新的公司還會堵上來,次新股業績變臉依然不會改善。在這種情況下開動馬力加速IPO的結果只能是讓更多的垃圾企業涌入資本市場,而A股市場又缺乏相應的優勝劣汰機制和自我修復機制。這樣一來,IPO核準制就變成了沖關制,大量未上市企業都想來資本市場圈錢融資,結果IPO堰塞湖的老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大量新來的公司又在堵門,而且成功闖關的IPO公司又會給市場帶來大量限售股,又給未來的市場埋下隱患,如果市場流動性緊張,IPO+限售股又會成為市場新的堰塞湖。IPO上市雖然首次融資數量有限,但制造了大量的限售股,如果市場承接力和市場信心不足,其結果必然是通過股價下行來尋找新的價格平衡點,若再加上IPO大擴容,對市場的流動性需求和市場信心的沖擊自然是雪上加霜。

  有數據統計,2017年A股全市場解禁市值將達到29103.5億元人民幣,較2016年增長約26.67%,這對市場流動性的需求可想而知,如果沒有增量資金入市,一味加速IPO供給,只會讓是市場失去平衡。

  再次,權力發審是A股市場上市公司質量不高的萬惡之源。如此快速的發行速度,發審委員很難有時間充分消化,如果對擬上市企業沒有充分了解其判斷難免失誤。今年一季報次新股大面積變臉再次打臉發審委,次品率如此之高難免讓人懷疑他們是否存在帶病上市?是否存在業績包裝、造假等IPO沖關行為?為何早不變臉晚不變臉一上市就變臉?這么一來讓IPO核準制備受爭議,權力發審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投資者篩選優質公司上市,但實際結果卻是大量公司帶病上場,而且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一些被人實名舉報、公開質疑的公司竟然也堂而皇之地邁入了IPO的殿堂,這讓市場百思不得其解。

  但隨著發審委員馮小樹的落馬,大家才發現A股真正的股神和IPO獲益者是個別少數人,馮小樹用300萬本金賺取了2.48億元,遠高于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率,而賺取快錢的背后恰恰是這些發審委員突擊入股了這些擬IPO企業,如此利益鏈條怎能確保IPO核準過會的公司質量,反而權力尋租和IPO公關為一些問題公司敲開了上市之門,而這些公司一旦沖關上市之后就會迅速暴露真實面貌,有些在IPO前夕公關和打點費用過高的公司就會在上市之后通過提高銷售費用、提高管理費用、虛構支出等方式來收回上市成本,這樣一來剛上市的公司必然會出現業績變臉,而A股市場又缺乏對這類公司的追溯和問責機制,結果自然會有大量的公司前赴后繼地前來IPO沖關。當務之急,應該盡快斬斷IPO利益鏈條,盡快啟動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改變權力發審機制,取消“直投+保薦”的利益驅動模式,取消網下配售機制,讓市場少一些特權牟利通道。

  此外,A股市場之所以出現大量的欺詐上市和違規行為,主要是監管后置和違規成本過低,導致很多公司“帶病”上市。

  我們在證券監管方面照搬了國外成熟市場的事后監管制度,但這種監管方式需要有完善的社會信用制度、法律法規體系和有效的懲戒手段作為保障。而很多A股上市公司在上市前期缺乏相應的監管引導和法律約束,加上違規成本遠低于圈錢成本,讓很多企業冒險闖關,如果沒有闖過IPO也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但注冊制的美國市場一旦公司進入上市注冊環節,無論上市與否都將承擔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如果在上市注冊環節出現欺詐則視為犯罪。可惜我們沒有這樣的法規和約束機制,才導致了像欣泰電氣這樣的公司在上市前虛增利潤、欺詐上市公司。目前有必要把監管關口和信息披露的責任前移,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以事前監管配合事后查處來彌補監管不足,提高監管效率和降低監管成本。

  最后,A股市場缺乏對“帶病”IPO企業的修復機制,由于退市制度形同虛設,這種缺乏買單的機制和違規成本與IPO收益不成比例,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大量企業沖關上市,IPO堰塞湖永遠也解決不了,而且只會將大量問題公司引入資本市場。當務之急,只有建立真正有效的優勝劣汰機制,市場才能真正健康。

  如果只想通過加速IPO和抑制再融資、抑制跨界并購等方式來調配市場流動性結構,一廂情愿地想讓市場支持更多新企業上市融資,但實際結果往往會與監管意志事與愿違,因為IPO放行的企業未必都是好企業,而且質量參差不齊,而且通過抑制再融資和抑制并購重組并不符合企業和產業發展的規律。因此,當前應該多感受和體會市場的真實感受,少一點監管意志和監管偏好。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