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記者馮煒強報道:特區政府就《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的建議修訂展開為期3個月的公眾諮詢,至9月5日止。政府建議取代現行「所有固體或液體食物」的食物類別,改為就個別食物或食物組別訂定最高含量,以便與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的原則及現代國際規管趨勢保持一致,當中,白米的鎘最高含量標準將有所放寬,政府強調仍會較國際標準嚴謹。
政府建議取代現行「所有固體或液體食物」的食物類別,改為就個別食物或食物組別訂定最高含量。計劃增加受規管的食物組別中,有90個較現行最高准許濃度嚴格,6個就較現時寬鬆,包括蔬菜和小麥中的鎘、魚中的汞等。
加強規管金屬污染物
消息人士指,至於精米(即白米),考慮到米是香港市民主要食糧,及參考中、韓、歐盟等地標準,決定將鎘最高含量,由現時每公斤0.1毫克,放寬至0.2毫克,但仍會較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嚴謹。消息人士稱,有部分過往驗出超標樣本,在新標準下可以進口,但強調市民一般進食,不會吸取過量的鎘。至於具體落實時間,消息人士稱,目前未有時間表,但估計屆時不會改變超標罰則。
根據建議修訂,《規例》所涵蓋的金屬污染物將由7種增至14種,而金屬污染物的最高含量數目則由19個增至145個,當中90個較現行最高含量嚴格。
其中,建議針對天然礦泉水、瓶裝及包裝飲用水,加入7種金屬的最高含量標準,包括鋇、硼、銅、錳、鎳、硒及鈾。政府消息人士稱,曾抽驗市面上數十個礦泉水及樽裝水樣本,全部符合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