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2

前房企高管回憶:房價畸高是過度“市場化”的反噬

2017-08-01
来源:時代週報

   2016年,王旭退休,告別了她工作近30年的房地產業。作為南方某二線城市房地產企業前高管,她經曆過中國房地產的黑暗時代,也經曆“一夜清盤”的瘋狂。她見識過房價一個月跳水30%,也見識過房價一年翻倍。在她個人看來,當今房價的畸高,其實是房地產市場過度“市場化”的反噬。

  在她看來,當下“租售並舉”政策的出台,或許會把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帶回1998年房地產改革的初衷—那一個剛剛啟動房改,啟動房地產市場化,建立不同類型的住房保障體系的年代。

  “現在是高級住宅一統天下的年代,這會使得住房需求的多樣性被抑制。租售並舉,其實是為已經畸形發展的房地產行業,做一次‘整形手術’。”王旭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房子原來要用錢買”

  在王旭最初加入房地產行業的時候,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房子原來要用錢買。“當時每個單位都會有福利分房,房子問題並不會成為一個家庭的話題和負擔。”

  在王旭剛剛入行的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許多城市的房價,仍在經曆海南大開發房地產泡沫帶來的陣痛。“當時國家第一次對房價進行調控,使之前瘋漲的包括海南等地房價幾近‘腰斬’。”

  但在王旭的城市,房價的成交卻是“風景這邊獨好”。

  1992年,王旭所在的公司開發出當地第一座甲級寫字樓,憑借地利之便,當時這座甲級寫字樓的發售地,選在了香港。

  20多年以後,王旭依然記得展銷會當日的盛況。“我還很清楚地記得,那天開盤是早上9點,但我們在早上7點多進去准備的時候,門口就已經排起了長龍。而門口不少‘黃牛’兜售認購籌,叫價都是2000港元。”

  讓王旭更加震撼的是開售之後的場景,許多香港投資者使盡一切力氣擠到工作人員面前,不顧一切要求簽約。“買少見少啦!(粵語指“越買越少”)”一位香港投資者這樣對王旭說。

  據王旭介紹,1993年廣東人年均收入只有4600元人民幣左右,而當時這座寫字樓的開盤售價是1萬港元,“在當時,1萬港元大概是11500元人民幣左右,這個價格,在國內幾乎沒人能承受,也沒人願意購買”。

  從1993年到1995年,人們對於房地產投資的意識開始覺醒,房地產也開始迎來了“蜜月期”。

  1995年,王旭所在的公司落成一座高層住宅,這是那個城市第一座高層住宅,因此當時開盤的售價,達到4000元/平方米—1995年廣東地區居民人均年收入,大約是8250元。

  “和之前的甲級寫字樓不一樣,這一次的樓盤瞄准的是國內市場的消費者。”王旭對時代周報記者介紹,公司最初推出樓盤的時候,希望吸引高端人群前來購買。“現在看來,定價是有點太高了。也是因為這樣,許多潛在購買者選擇了觀望。”

  另一方面,香港房地產的泡沫,也使投資者變得保守,交投開始變靜。“其實從1996年中下旬開始,一些香港投資者就已經認為房地產的泡沫快要爆破,他們的情緒也影響到我們這邊的投資者了。”

  果然,一年後“亞洲金融風暴”爆發,香港經濟一片蕭條。受此沖擊,國內市場也陷入慘淡。王旭對時代周報記者介紹,金融風暴期間,上述高層住宅的每平方米單價曾經跌到不足2000元,但依然是“售樓部裏連蒼蠅都不來一只”。

  更讓王旭傷感的,是前述甲級寫字樓的香港業主破產和跳樓身亡的消息傳來。由於當時甲級寫字樓的物業管理公司是王旭所在公司的下屬公司,包括破產查封以及過戶,王旭都需要協助處理。“這是那幾個月唯一還需要費心的工作了。”王旭這樣對時代周報記者回憶。

  從低迷到瘋狂

  接下來的1998年成了中國房地產曆史上具有裏程碑式意義的一年:福利分房制度成為曆史,中國房地產正式進入商品化時代。

  但金融風暴所造成的沖擊仍未退去。“當時房改政策出台之後,業界的確興奮過一段時間,但因為我們的城市距離香港較近,房地產受到香港經濟狀況的影響還是比較大。”在王旭看來,1998年的回憶有點太過平淡。

  之後幾年,房地產一路處於售價年漲幅4%-5%的不溫不火的狀態。

  2002年,王旭公司在市中心地段開發30層的高層建築,但開賣不久就遇上SARS,原本看起來稍有起色的房地產又一次跌落穀底。“2003年的‘五一’黃金周,原本是成交的黃金機會,那一年,我們一套房子也沒有賣出去。”

  轉機在王旭毫無期待時到來。2003年年末開始,房價開始了N連跳。

  在這座二線城市,房價的上漲較一線城市而言有所緩和,但2003年開發的新樓盤,從剛剛發售時的2600元/平方米,一路漲到2007年年末二手樓成交的超過6000元/平方米。

  這是王旭經曆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這是空前的發展時期,不僅房地產市場的成交均價節節攀升,成交量也不斷上漲。”

  在2007年,房地產進入了“瘋漲”期,尤其是11、12月兩個月,中國房價曾連續上漲達到10.5%。

  “經濟大環境的向好和城市化的推動,使得房地產需求大大增加。”王旭這樣解讀當時房地產的上升趨勢。

  一漲漲了8年

  又一場猝不及防的“金融海嘯”,讓房價在2008-2009年有一陣時間“偃旗息鼓”。

  王旭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經曆過2007年年末的瘋狂之後,不少剛需購買者都已經在2008年左右出手。以她所在的企業為例,“在房地產低迷期間出手的,不少都是著急結婚的年輕人。而改善型的購買者,更多是抱著‘買漲不買跌’的心態持幣待購”。

  但2009年中下旬開始,漲勢又在卷土重來。

  而且這一次一漲,就漲了接近8年。

  這幾年,王旭所在的城市開通了地鐵,房價再一次迎來了三級跳。“軌道交通不僅會使交通節點附近的房價迅速升高,還會使得城市相對外圍區域通勤時間大大縮短,拉動外圍區域房價的上升。”

  與此同時,和其他周邊城市的進一步聯系,也使得房價因為承接其他城市的溢出效應而上漲。

  “我們公司在2012年開盤的一個樓盤,接近一半的購房者都來自鄰近的城市。”這是越來越緊密的城際網絡帶來的效應。

  經曆過房地產市場化改革這些年,王旭最後決定了提早退休,離開這個繁忙的焦點行業。而在退休的位置上觀察2017年3月開始的新一輪房地產調控,王旭似乎看到了一些不同。

  “我們肯定回不去1998年了,但我們也許回得去當年改革的初衷,建立不同類型的住房保障體系,矯正過度市場化,讓它變得更全面。”王旭說。

[责任编辑:吴梓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