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共享房屋與社會和諧

2017-09-27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客座講師 趙立基

  由運輸及房屋局牽頭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交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統籌。社聯將成立社會房屋中介平台,承租及翻新業主提供的镕置單位,再分租給社會服務機構或社企營運。計劃分別獲香港公益金捐出5000萬元支持裝修;社會創新基金撥出1150萬元支持中介平台未來3年的營運費;恒基地產提供100個單位;多個專業團體,包括香港律師會、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工程師學會及香港測量師學會等也參與其中。共享房屋租金約為入住人士收入的四分之一,對象是輪候公屋達3年以上的基層家庭,租期兩至3年,預計可提供500個單位。

  跨界別衷誠合作

  雖然有一些評論認為此計劃未能解決香港深層次的房屋問題,因為現時輪候上樓的劏房住戶仍有1.44萬戶,并已輪候公屋超過3年,500個單位相比這輪候數字,實在杯水車薪,無補於事。但誠如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及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所說,此乃先導計劃,日后倘見成績,可再作擴大。

  筆者認為此次計劃不但可紓緩劏房居民住屋問題,對我們香港社會更有深層次的意義,特別是各界群策群力,互相合作解決問題。

  跨界別合作處理社會問題:在資本主義下,社會可簡單化地分為不同界別,即政府負責資源分布及規範;慈善團體負責慈善及救濟工作;而商界則負責賺錢及經濟活動等。各界別有自己的功能,少有互動。隨着世界的轉變及社會問題的复雜化,單一界別的知識及能力未必能解決复雜的社會問題,所以現在不少的社會議題須有不同界別知識、人才及資源互補才會更有效地解決。今次社會共享房屋計劃可以推行,其中涉及政府、商界、非牟利機構及專業團體的協作,彼此透過資源共享、人才及使命的接連,共同努力服務劏房住戶,使他們可以安居樂業。這種互相合作,關心別人,正是我們應推廣及堅持的香港精神。

  新思維解決問題

  商界的共享價值(creating social value):在資本主義下,商界為股東謀取暴利本是常態,但自上一世紀已有不同思潮重塑資本主義。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米高波特教授提出共享價值的理念。這共享價值不是期盼商界做一些形象化的企業社會責任,例如捐款及派員工做義務工作,更加需要企業在其營運系統中兼顧盈利及社區的需要,例如沃達豐(Vodafone)在發展東非電訊市場時,因發現該區域缺乏銀行影響了經濟,於是設立了流動銀行服務(M-Pesa),以助該區資金流通及金融體系的發展。今次恒基地產地提供了100個暫未發展的單位給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不但兼善劏房居民需要,也善用剩餘物業,實在值得欣賞和效法。

  創新手法解決社會問題:現時社會所呈現的問題都日益复雜化,傳統方法可能并不足夠,有時更加需要用非傳統思維及具效益及效率的方法去處理問題,今次共享房屋的計劃,有別於一般傳統的靠輪候公屋去解決劏房問題,雖然住戶只能有3年的居住期,亦算是解決燃眉之急,使居民有安居之所。

  香港在過往的歲月里,為了不少問題而爭拗,有時候甚至是為爭拗而爭拗,往往民生問題未能處理,卻導致人與人及界別與界別間產生矛盾和和缺乏互信。而社會的焦點常過於集中在政治議題上,一些觸及民生,如房屋也沒有好好地處理,影響社會和諧。今次社會共享房屋先導計劃或許只能處理部分問題,但那種互相合作、靈活適應及勇於以新思維解決社會問題的取向,所表現的正正是香港精神。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