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1

【财经专稿】鄉村復興的「逕口思考」

2018-01-05
来源:香港商报

  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項目通過最少的單體類型再現傳統聚落的多樣性,帶來新時代的活力鄉村、寫意江南。

  【香港商报网讯】「在過去的20多年裏,失去了生存基礎——農業經濟的鄉村隨著土地功能的流轉、年輕勞動力的外流,經濟收入不斷下降,使得鄉村與城市的關係不再是一種共存共生的關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一種不平衡的現狀。十八大以來政府號召建設『美麗鄉村』以及近年大規模的『鄉建』行動,試圖以國家政策和民間資本的方式打破這一不平衡的局面。但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和植入新型經濟的方式在鄉村落地的過程中不免產生眾多現代與傳統、體制與個人、利益與情感間的矛盾。這些矛盾,使得有些鄉村變成徹底士紳化(Gentrification)的場所,有些變成文化符號的替代物,有些淪為電商產業的作業基地。村落社區從原來被城市發展拋棄之地轉化為被城市生產所控制和輸出冗餘之地。2017年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光明新區分展場以『逕口復興!』作為展覽主題,通過實地研究、空間激活、案例對比、經驗分享、活動引入、在地文創等多種方式試圖重新探討社區再生的方法與模式。」雙城雙年展光明分展場策展人尹毓俊如此解釋「深雙」走進光明新區逕口村的初衷。

  「逕口復興!」設立3個與社區緊密相連的板塊:「城鄉激活」、「田園-生活」和「在地文化生產」。其中「城鄉激活」板塊以文獻展覽方式,為社區再造提供案例、智庫、策略和研究支撐,包括大陸不同地區與台灣及日本等地社區營造、村落再生的成功案例,也包括新城區建設與本地棲居群落的共生發展研究。香港商報記者 金敏華

  當代鄉村聚落的再造

  「一家一家的瓦上,都蓋上了薄薄的晨霜。村道上來往的人,並不見多,但四散著的人家煙突裏,卻已都在放出同天的顏色一樣的炊煙來了。」這是富陽籍作家郁達夫在其散文名篇《東梓關》中所描述的江南村落即景,杭州富陽東梓關村據說曾經出現在《富春山居圖》中,傑地設計gad在這一回遷農居設計項目中,竭力避免城市對傳統村落肌理的侵襲,力求還原鄉村的原真性;同時注意在低造價的基礎上保證品質;並以現代的形式語言重構傳統元素,以當代建造方式實現地域性表達,探討了一種在政府主導模式下建築師介入鄉村的立場、態度和價值觀。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使得城鄉差距加大,東梓關村中部分原住民仍然居住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中,為了改善居住與生活條件,當地政府決定採用政府代建的模式進行回遷安置,打造具有一定推廣性的新農居示範區。

  尹毓俊認為,這一項目的難點在於與回遷居民的協商、討論。「有一年多的時間,我們不斷了解村民對生活的需求,從農民真實需求出發,回歸生活本源,量身定製產品。」傑地設計gad合夥人、設計總監孟凡浩強調原型研究對未來鄉村實踐的意義,「根據院落原型不斷變形,從傳統肌理的院落空間基本單元出發,遵循從單元生成組團,再由組團演變成村落的生長邏輯,通過最少的單體類型即四種基本單元的組合再現傳統聚落的多樣性。」

  東梓關鄉村聚落再造建基於村民對生活的真實需求,以現代設計語言重構傳統元素,以當代建造方式實現地域表達,探討了政府主導模式下建築師介入鄉村的態度和價值觀。

  孟凡浩介紹說,東梓關農村小區營造項目在立面上沒有拘泥於傳統地域民居的造型符號,而是對其提取解析並加以抽象,外實內虛的界面處理塑造出傳統江南民居的神韻和意境。一方面他根據空間、屋頂、構造和裝修,總結出杭州老城杭派民居四大類十二項特徵,另一方面他從吳冠中的江南意境水彩畫中得到啟發,抽象出東梓關村項目的屋頂形式語言,最後形成「既有屋頂的連續性,又有單元的獨立性」的不俗效果。在材料上,他以白塗料、灰面磚與仿木紋金屬格柵等商品化成熟材料為主,減少對木頭、夯土、石頭的用量,使得在建築的全生命周期內維護成本低,易於獲得,施工簡易且周期短,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日常使用與維護。項目完工後的每平米營建成本控制在1376元。

  「更重要的是,這個項目為鄉村注入了活力,也讓一些年輕人回歸。所以項目的意義其實在設計之外,這一當代鄉村聚落落成後,因為鄉村旅遊萌芽從而帶來商機,甚至成為網紅,被網民稱為『最美農村回遷房』,也成為旅行社『龍門古鎮一日遊』線路中的一站,discovery拍攝紀錄片《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時,亦將這一項目收入片中。」孟凡浩將這一通過運用「傳統精神的現代轉譯,工業建造的本土表達」手法得來的「活力鄉村、寫意江南」稱為是「新時代、新農民」情勢下的「新村落」,他將整套鄉村聚落實踐法則總結為:單元生長、交織聚落、 尊重用戶、貼合生活、抽象表達、追求神韻、宅中有院、外實內虛、材料當代、注重推廣。

  「東梓關的村民在這樣的回遷房居住,他們會找到在鄉村生活的自豪感和對生活的尊重。」尹毓俊感歎。

  我們在修復中國的未來

  郝堂茶人家是專注於做鄉村建設的北京孫君工作室於2011年-2013年間在河南信陽平橋區的一個偏遠山村做的一個鄉村重建項目。工作室總設計師祝采朋介紹說,孫君工作室從2002年開始進入鄉村,就立志「把農村建設的更像農村」,這是他們做所有項目的「核心思想」。她認為,鄉村是未來中國的奢侈品,「表面上我們是在建設鄉村,實際上我們在修復中國的未來。未來的中國一定是鄉村文化影響城市,城市科技助推鄉村。」

  工作室剛進入郝堂村時,這裏和全國所有偏遠鄉村一樣面臨年輕人口流失,村莊空心化、留守老人和兒童等一系列問題。郝堂沒有好的區位、沒有特殊的資源稟賦,「是一個特別特別普通的北方鄉村,不過正因為其普通,我們才覺得一旦做好了更具有示範性和代表性。當時村裏的年輕人基本上全部外出打工,剩下的就是感覺不到一絲希望的孤獨老人,每年都有老人因絕望上吊自殺。整個村莊污水橫流、基本看不到人……這樣的村莊該如何發展,依靠誰來發展,成為我們這次鄉村建設的思考內容。」

  郝堂茶人家示範小院之一,祝采朋認為,在鄉村建設中,如果農民不是最大的收益人群,就是假的美麗鄉村建設。

  祝采朋介紹說,孫君工作室做任何一個村莊,首先是要解決村民的生活問題,「要做好可持續的鄉村建設模式,我們的理念是先生活後生產,安居才能樂業。在鄉村建設中,如果農民不是最大的收益人群,我們的所有工作都是錯誤的,是假的美麗鄉村建設。」她將整個過程概括為「走進鄉村,三方(政府、村民、工作室)合作,開啟民智,共建家園。」而具體方法則是:知情、明理、參與、得利,「每個村莊先改幾個示範戶,這幾個示範戶會做的很漂亮,庭院、室內、室外,做完之後讓它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孫君工作室認為,現在的鄉村之所以散,之所以沒有凝聚力,就是集體經濟失去了力量,「所以在這個村莊我們重點就是要做集體經濟」。祝采朋總結,工作室其實為郝堂就是做了三件事:第一,成立資金互助合作社,資金互助謀發展,利息收入敬老人;二,政府做基礎設施,修路修橋修建學校;三是村民建房、改房,做垃圾分類。「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因為村莊變好了,這一帶的觀光和休閒農業都被帶起來。到了冬天旅遊淡季的時候,「他們一起開會會說今年哪些地方做的不太到位,哪些地方需要修整,然後村民自己組織起來,每個家庭出勞動力,如果不出勞動力就出錢,每個人每天30塊,他們一起做村裏形成共識的一些事情。」兩年後,郝堂實現了「讓年輕人回來(重塑希望),讓鳥回來(生態修復),讓民俗回來(文化回歸)」三大目標,這其實也是「鄉建的希望」,祝采朋強調說。

  台灣的未來在鄉村

  在台灣,水牛建築師事務所的鄉村實踐被認為是謝英俊在南投成立第三工作室(常民工作室),「9.21」後以「遊擊式」工作方式推行自力造屋,以及黃聲遠的被人稱之為「士紳式」的「低調奢華」鄉建方法之外的第三種模式。

  扎根嘉南平原的水牛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建築師陳永興的風格被認為是「Slow but steady(慢卻踏實)」,「是定點輻射狀的往外擴散,他從台南開始做很小的案子,跨到澎湖、金門、桃園、嘉義、南投、新竹、基隆和宜蘭,通過制定台南鄉村風貌整體綱要規劃,使得台南-月津港風華再現,立地鄉村與國際接軌。」資深媒體人、水牛建築師事務所藝術總監黃茜芳認為,屬牛的陳永興以現代水牛精神一直開展自下而上的民間版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他的肺腑之言跟他的信念就是『台灣未來的希望在鄉村』。」

  水牛建築師事務所在台南後壁鄉土溝村的社區營造中,正進行生態水池改造。

  1985年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的陳永興,在日本象設計集團任職期間全程參與了當年的宜蘭縣長陳定南所開啟的公共工程宜蘭經驗,並完成了冬山河親水公園規劃。之後,他選擇留在台南後壁鄉土溝村,對於建築師如何深入土地,從事民間社區營造,他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創造一個環境,讓年輕建築人能夠懂得真實的生活,通過觀察一年四季的自然變化,萬物的生與滅,農民的作息,幾時及節令,體會到生命的節奏感,通過自力營造與勞動的過程,了解一個專業學者要有同理心,能放低姿態,以建造自己的家的心情來建造每個建築物,也因為是完全的參與、反覆的修正來累積創作的能量,這樣的過程是深植人心,永恆的喜悅。」他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能夠提供一個方法與架構,即是由吉阪隆正所建立並由象設計集團所傳承並實踐多年的方法,日本的建築學者稱之為「發現的方法」,「期待這種對環境的認知與務實的態度方法,能喚起從事鄉村環境規劃者再度拾回對土地環境的敏感度、善待土地的態度養成,以及尊重土地的基本價值。」

  回到逕口村本身,尹毓俊認為,深雙從第一屆開始便形成差異化於世界雙年展家族的特徵——以「城市遊牧」式的展覽方式策略性地介入到城市空間中形成展覽與空間激活雙生。本次深雙光明分展場在空間激活上,其實始於2016年啟動的「趣城·逕口」計劃——亦是本次參展項目,通過一系列公共空間的介入,重新梳理社區空間結構,引入豐富多樣的生活場所從而激活社區。

  一個村民騎車經過雙城雙年展光明分會場。

  「趣城·逕口」計劃為社區的公共新生活場所營造提供了一個再生的框架。尹毓俊表示,此次「逕口復興!」帶著探尋社區復興的問題作為展覽思考的起點和研究的課題,「不是該問題的總結和定案,而是通過展覽的方式嘗試尋找一種非經濟導向的發展模式和激活社區的機會。」

  事實上,一系列關於城市發展和鄉村建設關係的討論會,將在光明分展場的40天展期裏分別在逕口社區和深圳市區內持續舉辦。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