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0

【财经周记】從「皖南事變」到中美貿易戰

2018-04-12
来源:香港商报

  面對美國貿易戰的挑釁,中國積極爭取國際對中國立場的理解和支持。 資料圖片

  看近日的中美貿易衝突,筆者想到了歷史上有名的「皖南事變」。

  1941年1月6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皖南新四軍軍部及直屬部隊9000餘人,於皖南涇縣茂林地區,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激戰7晝夜,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餘人分散突圍外,小部被俘,大部犧牲。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新四軍主力幾乎全軍盡墨。這就是歷史上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於抗日戰爭期間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自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日軍在侵略戰爭的初期呈全面進攻的態勢,經過幾次會戰,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各方面資源也逐漸消耗。在1938年6月至10月的中日武漢會戰後,日軍在兵力、物力和財力方面都越發緊張,發動大規模的正面進攻漸有力不從心之感。

  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日軍開始把重點轉入消化鞏固已取得的勝利成果,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線相對穩定的相持階段。

  由於日軍戰略方針的調整,國民黨開始獲得了一些喘息的空間,有餘力處理國共之間的長期矛盾。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始自1936年底的西安事變,但雙方團結合作的基礎並不牢固。在正面日軍的進攻壓力下降時,國民黨先後掀起了幾次反共高潮。

  「皖南事變」的背景是國民黨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當時的大背景是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國共合作是當時的主流;國民黨政權是當時中國的合法政府,幾乎擁有全國資源,力量遠較共產黨為強,這是當時的現實情況;在日軍進攻放緩時,國民黨騰出手來,希望藉機削弱、甚至消滅共產黨,這是事變的小背景。

  「皖南事變」爆發後,中共當時有兩個策略上的選擇:1)軍事、政治全面進攻,與國民黨決裂;2)政治進攻、軍事防守,維護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

  經過仔細權衡,中國共產黨採取了政治上進攻、軍事上防守,維護共同抗日大局的對策,避免了國共全面破裂,給日本人以可乘之機的最壞局面。這個策略爭取了全國人民和國際上有關國家的同情和支持,通過輿論宣傳、聯合其他中立力量等措施,大大孤立了國民黨當局堅持反共的頑固立場,基本扭轉了國共之間的攻守態勢。

  面對美挑釁 中國有兩大選擇

  通過皖南事變前後與國民黨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威望和影響大大提高了。對此,毛澤東說:「蔣介石從來沒有像現在受內外責難之甚,我們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獲得如此廣大的群眾」,「1月17日以前,蔣是進攻的,我是防守的;1月17日以後反過來了,他已處於防禦地位,我之最大勝利就在於此」。

  回到中美貿易戰,現在的大背景是全球化、自由貿易,各國合作、共同發展經濟,合作是當前的主流;美國長期是全球的老大,在科技、軍事、金融以及全球影響力等方面都超過中國,雖然中國已較過去有了很大進步,但美國力量仍較中國為強,這是今天的現實情況;在恐怖主義、朝核問題、俄羅斯威脅有所放緩時,美國騰出手來,希望藉機削弱、遏制中國經濟發展、特別是在高技術領域發展的勢頭,是此次貿易戰的小背景。

  面對美國貿易戰的挑釁,現在中國也有兩個選擇:1)經貿、政治全面進攻,與美國決裂;2)政治進攻、經貿防守,維護中美合作、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局。

  擺脫守勢 取主動地位

  很明顯,今天的中國選擇了第二個策略,就是在政治上、輿論上進攻,說明美國的單邊主義對世界貿易規則的破壞,其魯莽、不尊重他國的霸道行徑對世界經濟發展的破壞等,爭取國際、國內對中國立場的理解和支持,在國際上孤立美國單邊主義的霸道立場;在經貿上,則是取對等報復的守勢,不主動加碼報復,保持隨時願意談判的開放態度,盡量維持與美國的合作關係。

  這個策略與當年中共在「皖南事變」後採取的策略大致類似,面對的形勢也頗有類似之處,都是敵強我弱、需要與比自己強大的對手又合作又鬥爭。

  我們認為,中美貿易戰的發展也很可能如此。相似的環境和相似的策略,很有可能會產生相似的結果。就是此次中美貿易戰可能導致美國喪失長期以來對中國的主動進攻地位,而中國則可能藉機擺脫長久以來對美國的守勢,取得主動地位。在這個意義上,此次中美貿易戰有可能成為美蘇冷戰後國際局勢的一個轉捩點。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