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潘錫堂
中國大陸與美國的貿易衝突如果持續下去,對全球經濟、產業發展、金融穩定將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尤其台灣一定深受影響,而且台灣因參與全球供應鏈的程度相當深,受衝擊必然非常巨大,不可掉以輕心。
貿易衝突一觸即發
中、美貿易衝突一觸即發。先是特朗普3月8日根據《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表面看是就各國輸美鋼鐵及鋁製品簽署15天後生效的反制措施,惟其實質無疑是劍指中國大陸,中國只好也對美國祭出「報復措施」;特朗普繼而於3月22日針對大陸「經濟侵略」簽署備忘錄,並決定開啟「301調查」,判定中國大陸是否涉及侵犯美國知識產權與強迫技術轉移;美國貿易代表署於4月3日宣布建議制裁清單,將對1300多項大陸進口產品,課徵25%關稅;中國也立即於4月4日宣布報復措施,將對美國等值的黃豆、玉米、汽車、飛機等14類106項商品,同樣加徵25%關稅。外界原本以為中、美雙方很快即會坐下來談判,未料特朗普又加碼指示貿易代表署考慮再對1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使得中國不得不強硬表態「不怕打貿易戰、奉陪到底」。情勢發展使得中、美貿易衝突似有升級的趨勢。
中國研判即使貿易衝突全面展開,所受影響不見得比美國大,因此不惜進行「同等力度、同等規模的對等措施」反擊;一旦中國真的展開報復,對美國的農產品與汽車加徵關稅,必然會損及農業州的農民和汽車業者的利益,連帶波及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的選情。
特朗普對此了然於胸,卻還加碼報復,顯然是採取「以戰逼和」戰略,先抬高價碼、再展開談判;既然額外關稅提案或先前加徵關稅建議清單,在未完成相關程序前,都不會生效,美國就可以此作為籌碼與中國談判,再視談判狀況決定是否付諸執行。
其實,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和則兩利、戰則雙輸,雙方均有不得不強硬的壓力,也皆遭遇不得不妥協的現實。果然,一觸即發的中、美貿易衝突近來已有緩和的象。先是特朗普4月8日在推特發文稱習近平是他「永遠的朋友」,同時說中國大陸將取消貿易壁壘,美、中雙方將就知識產權達成協議。習近平繼而於4月10日舉行的博鰲論壇上也表示,中國今年將推動系列開放措施,包括大幅放寬金融准入、放寬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拓寬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放寬外資汽車行業股比限制等;而對被特朗普引為貿易報復的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習近平也強調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
台恐遭嚴重衝擊
對台灣而言,外貿是台灣的經濟命脈,如果中、美貿易衝突持續升高並激化,則以台灣對大陸與美國出口佔全體出口的一半來看,加上產業已深度整合在全球供應鏈中,受傷自是無可避免。例如,美國是台灣鋼鐵最大、鋁製品第六大出口市場;就台灣鋼鐵輸美而論,去年出口美國鋼鐵金額總計約13億美元,佔台灣鋼鐵出口比重13.16%,若美國真的加徵25%關稅,必然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
又如以鋁製品而論,去年台灣輸美鋁製品4400萬美元,佔台灣鋁製品出口總額6.15%,若美國真的對鋁製品加徵10%關稅,對台灣衝擊相對較小。然而,中國大陸已就美國進口的7類128項商品中止關稅減讓,陸方就相關農畜產品及金屬製品加徵的關稅,美方是否會轉嫁在進口台灣的價格上,值得高度關注。
尤有甚者,中、美貿易衝突若未善了、卻反而加劇,對台灣而言,有兩個群體受衝擊最大,一是在大陸生產終端產品的台商,以及島內生產零組件、提供中間財銷美的廠商,因為據統計,去年台灣中間財出口大陸金額763.6億美元,佔總出口逾85%,「301條款」若「大刀」砍向大陸,則台灣恐遭受嚴重衝擊。
總之,貿易衝突沒有真正的贏家,期待中、美貿易衝突能盡早落幕,重返自由貿易的正軌,方能締造共贏局面。此外,此次特朗普對鋼鐵的高關稅,未讓台灣獲得豁免,台當局也應該對產業的發展和因應,謹慎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