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國家撐創科 還須育人才

2018-05-23
来源:香港商報

  5月21日,商湯科技、阿里巴巴集團及香港科技園公司宣布合作成立“香港人工智能實驗室”。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香港近期最令人振奮的消息,必定是習近平主席對本港24位兩院院士聯署信作出了「一促兩支」的重要指示。「一促」是要「促進內地與香港加強科技合作」;「兩支」分別是「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及「支持香港科技界為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國家科技部亦隨即向全國發布12條試行的新《規定》,表明港澳特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可通過競爭擇優方式承擔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獲得項目經費可直接支付到香港高校及科研機構。換言之,本港的高校及科研機構,以後有機會領取到國家的科研經費,難怪本港的科研學者形容這是「歷史性的突破」。

  須知道,現今的競爭,再不能靠「人多好辦事」,以往過百人才能應付的生產量,而今可能只需要一兩個人操作一台機器便行;金融、零售、物流甚至餐飲服務等,也越來越講求科技化,單靠傳統做法,只會逐漸被淘汰。所以,科技的發展,主宰了今後的生產力,已是無可置疑。

  香港損失了不少時間

  港人的頭腦一向以靈活見稱,且甚有創意,所以不管是校際或公開的海內外科學比賽,香港獲獎無數。就以代表國家最高水平的中國科技獎來說,香港回歸以來已有逾百項科研成果獲獎,包括先後兩次獲得最高榮譽的一等獎,顯示出本港科學界的科研人才和基礎不弱。可惜的是,這些科研的成果,卻鮮見在經濟上產生效益。主要原因,是由於科技產業不僅投資巨大,風險也很大,沒人敢保證回報周期有多長。香港雖然有了創科局,且也的確增加了資源來扶持,不過特區政府對科技產業投入也不敢孤注一擲,以免顧此失彼。

  而今,有了國家經費的支持,情況便完全不同了。舉例說,近三年來,特區政府撥給八大院校的總經費共179億港元,但北京清華大學僅是今年一年所獲得的經費,已有269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差距何大?正如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所言:「現時香港院校的科研經費主要來自研究資助局,但每個項目僅獲數十萬元資助,而內地的經費則往往以數千萬元起跳。」了解上述的情況,就會明白國家科研經費可以南下「過河」,對香港的創科發展多麼重要。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加上有河套創新及科技園的合作平台,以及有粵港澳大灣區作為背靠,香港要發展成為一流的國際創科中心,已具備了外因條件,能否成功,關鍵便要看內因。事實上,特區政府近年在推動本地創科出了不少力,由梁振英上台時已提出要成立創科局,可是在一些專門作對的政客設障下,創科局經一波三折始能成立,使香港在創科路上損失了不少時間。

  推動科普教育最重要

  林鄭月娥去年10月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創新科技是其中一個「關鍵詞」,為了加強創科發展,提出了8項舉措,包括:把研發資源倍增到每年450億港元;培育及支持創科專才發展;為初創企業提供財政支援;提供科研基建貫通創科產業上中下遊;檢視相關法規為創科「拆牆鬆綁」;開放政府數據便利市民及科研行業;政府改變採購方法帶頭加入創科要求;以及推動科普教育,助中小學生學好STEM。除此之外,最近推出快速吸納全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亦可視為特區政府積極作為的重要舉措。

  科技不同礦藏,沒有天賜的,是需要大量的人才,匯聚智慧,合力研發,才能創造成果。所以筆者認為特區政府的八大措施之中,重中之重是要推動科普教育,因為只有培育出大量的本土科技人才,才能夠保證創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但近年香港出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就是肯選擇讀理科的學生人數比例似有下降趨勢,而選擇金融和工商管理等科目的則一年比一年膨脹。相信當中不少具有「科學頭腦」的年輕人,為了畢業後容易「搵食」,在選科或擇業時,放棄了自己的興趣,埋沒了自己的天分,那實在可惜,同時也是社會的損失。

  如何培養年輕人創科興趣,如何扭轉年輕人要「搵快錢」的心態,如何吸引多些有科學天分的年輕人投身到科創行列,這是一個擺在面前的社會課題。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