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行業洗牌之後,曾經被調侃“留給創業者的顏色不多了”的共享單車行業,目前所剩的企業數量並不多,行業領跑者已經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前不久,一些共享單車企業宣布各自的免押金戰略。
資料圖:兩名市民正在從擺放的共享單車前騎過。 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眾所周知,在行業創始之初,各家共享單車企業都將押金作為用車的先決條件,這也使得企業積累了巨額的押金池。這樣的押金池,不僅為企業的發展擴張提供了資金,其資金利用,也為企業創造利潤。畢竟,迄今為止,對這些押金的流向監管,仍處於盲區。
那么,在免去押金之後,共享單車企業將何去何從?
事實上,在行業早期,押金不僅僅起到收攏資金的作用,也起到了門檻作用,同樣的押金數量,消費者自然傾向於選擇車輛多、分布廣的企業,而不是給每家企業都交押金。大企業自然可以憑借自身體量,特別是充足的資金鏈和海量的車源,凸顯競爭優勢。但是,等到遊戲桌上只剩幾家實力雄厚的企業時,遊戲規則就已經改變了。
目前還在台面上競爭的企業,各自都有相當大的體量,也有相應的投資方,除非出現整合,已經不存在多少誰徹底擠垮誰的可能。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市場也已經出現飽和態勢。以北京市為例,截至今年4月底,還在運營的共享單車企業僅餘10家,排名前兩位者占據九成市場份額,全市運營單車數量已經從去年9月的235萬輛下降到4月底的190萬輛,有半數車輛處於閑置狀態,出現了長期閑置的冗餘車輛和破損車輛。
更為關鍵的是,共享單車企業還要面臨相應政策的變化可能。地方政府隨時可以做出對共享單車總量投放、停放區域、資金使用的相應限制,已經有城市對於共享單車做出減量投放的舉措。不論是全國層面還是地方層面,現階段並無多少相應法規來規范共享單車的投放、使用、停放以及運營模式。不同地方采取不同的交通政策,一旦這些政策發生變化,足以對當地共享單車企業的經營產生很大影響,並且增加相應的運營成本。
失去押金之後,共享單車為企業帶來的收益,將集中於使用費。但是,以“只需1元”為主的使用費,能否支付得起共享單車企業的經營成本並產生利潤,產生讓投資人滿意的財務報表?畢竟,講故事、畫大餅的時代,在這個行業已經成為過去時了。
在過去,共享單車企業競爭,采取的是粗放式的擴張策略,誰融資多,誰在交通要道投放的車多,誰就吸引更多的押金,誰就贏得市場。在未來,這個競爭模式要變了,誰的車運轉效率更快,投放和停放區域更適宜,誰則贏得更多的市場。
其實,一個城市的交通狀況,以及消費者的日常出行習慣,都是有跡可循的,特別是在共享單車的使用上。在很大程度上,共享單車滿足的是消費者工作、辦事和生活出行的“最後一公裏”需求,它往往一頭連接著其他交通工具,另一頭則是消費者的工作、生活或消費地點。
如何利用大數據,讓共享單車在交通領域,乃至其他消費領域產生更多價值,是值得企業競爭的新焦點。而這,也將讓共享單車為企業帶來的效益,不只是“1元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