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大灣區需尋突破口

2018-08-11
来源:香港商報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葉建明

  目前為止,粵港澳合作尚未見突破性的舉措,大灣區規劃也還沒有出台。這固然是因為不同於世界任何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無論是政治社會制度的差異,還是經濟角色的不同,三地融合發展具有複雜性和豐富性,必須一步步地來。但同時,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還缺乏「抓手」,需要尋找突破口。

  以點帶面 先行先試

  一年多以來,各方人士和智庫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意義高度肯定,對未來可能實現的目標充滿憧憬。但多數論述僅僅停留於此,明白會「怎麼樣」,但不知道「怎麼做」。這不禁令人想起1978年開始的那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規劃了未來的藍圖,但如何實現改革開放,沒有經驗。但人們並沒有坐等經驗,而是「摸石頭過河」,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而這實踐的發軔就來自於今天粵港澳大灣區所在地。1980年,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特區成立,這是鄧小平1979年的設想。深圳經濟特區建立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為全國經濟體制改革探索道路,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經驗,同時帶動國家經濟發展。事實證明,這種以點帶面的實踐是成功的。

  改革開放走過40年,中國增加了國力,積累了經驗。但發展中也出現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如何通過創新科技,實現新舊工業範式轉移。國家此時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思路,就是為了解決上述發展中的問題,為了未來發展做謀劃。此時此刻,我們能否在粵港澳大灣區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規劃一個「新特區」先行先試呢?

  率先發展科技產業園

  綜合灣區各城市的優勢,以及世界三大著名灣區已有的成功經驗,建設一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產業園應該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將其建成灣區發展先行先試的「新特區」,進行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的試點,建成不同制度融合發展的示範。從短期來看,科技產業園可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抓手」,解決灣區發展無從下手的的困境,實現先行一步。而其終極目標是建設一個國際一流創新科技中心,引領中國創新科技發展。

  科技產業園是一個產學研高度融合,實現科研成果產品化、市場化或以高科技改造傳統工業的園區。它將創新科技的各個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從研發到市場產品的全過程。世界各國在產業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多數都是以產學研合作模式來實施,例如帶動美國硅谷崛起的斯坦福科技產業園區,東京灣區邊上的築波科學城,因此科技產業園在灣區的發展中扮演靈魂性的角色,為大灣區崛起貢獻良多。

  教育與科研資源優勢突出,是建立科技產業園的重要條件。而粵港澳大灣區顯然具有這樣的優勢,灣區高校林立,擁有眾多具創新科技能力的名校。特別是灣區內的香港擁有豐富的高等教育與科研資源,擁有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學、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成果豐厚,但成果向市場轉化是個短板;而廣東省180所高校,而且香港與北京等知名高校陸續在此建立了分校和研究所。再者,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分布狀況也有助於科技產業園的建立,區內眾多企業不僅可以吸納創新科技成果,實現創科成果向應用轉變,同時為創新科技提供豐富、齊全的產業鏈配套和技術孵化空間。

  從大灣區建設本身來看,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產業園,有助於先易後難地為灣區建設與粵港澳融合提供經驗。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其他灣區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分屬不同的社會制度,在多方面的融合中,「一國兩制」既是優勢,也是難處。如果先從易於整合的地方手,先行先試,可以實現較早起步,事半功倍,為整個大灣區建設提供經驗。

  成立大灣區科技產業園,是發揮灣區各城市優勢,實現互補的微縮版本,是灣區發展的突破口。值得有關部門考慮。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