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投领域,一条赛道的火爆通常意味着海量创业者涌入,海量资金涌入。至今,人们还能想起当年团购的“辉煌”,5000多家团购创业公司混战,史称“千团大战”。
从“千团大战”,到O2O、P2P、共享经济、直播、区块链,几乎每一条赛道都曾“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成为现象级的创业机会。
唯一的例外是短视频。2017年以来火爆的短视频赛道,收获了海量用户,主要玩家吸纳了海量资金,却从来都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机会。
这表现在,短视频平台玩家的数量,始终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快手、抖音、秒拍、美拍、火山、西瓜、微视、Nani……说来说去也就一二十家,且多数新平台成为巨头标配,而非独立创业。
快手、抖音这么火,动不动就是1亿以上日活,信息流广告动不动每天上千万收入,为什么这么巨大的利益却没有刺激创业者们批量杀入?
1、两家技术公司的相遇
2013年底,信息的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分发领域,两股力量开始崛起和萌芽。
清华大学南面华清嘉园1号楼搬进了一家小小的创业公司,包括四名联合创始人在内,总共不到十个人,核心人物是宿华、程一笑。他们的产品叫快手。
距此地不远的知春路,张一鸣的今日头条刚从民宅搬入写字楼,2013年发展飞快,日活逼近千万。
几乎同时起步的两家公司,有不少共同点:创始人都是工程师,创业多次,绝大部分成员是码农;都决心用算法进行移动内容分发,不靠人工;都从民宅起步,并一直钟情海淀。
两家公司最大的不同是:头条用人工智能和算法聚焦图文信息的分发,对自然语言的识别和处理积累深厚。曾在谷歌做搜索、在百度做凤巢的宿华,和前人人网产品经理程一笑则选择了用算法进行短视频的分发,他们希望建一个普惠的UGC短视频社区。
那个时候图文信息仍是主流。凭借自然语言的处理技术和推荐算法,张一鸣的今日头条在争议中率先爆发。
宿华和程一笑则走了一条更难的路。这是因为,短视频的分发对带宽的要求、对视频压缩的要求更高,识别、理解和分发一段视频,技术难度更大。
尽管如此,2013年依然是毫无争议的短视频元年,秒拍、美拍、快手、小影、腾讯微视等一批短视频平台先后起步,但行业发展不温不火,用户规模和盈利模式无法突破。快手在里边是最特殊的一家。有别于同行探索大V+重运营的路线,宿华和程一笑选择了技术驱动+普惠:面向普通人,不进行流量倾斜,也几乎没有运营,通过大幅度降低短视频生产门槛解决供应端问题;再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和音视频识别技术,为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大幅度提高用户体验。
这样的策略解决了UGC社区生态最关键的问题,即内容生产端与内容消费端的动态平衡。程一笑主抓产品,极简易用,把用户引进来;宿华主要抓算法和人工智能,做好推荐和用户体验,让用户留下来。
快手的运气不错。2014年初,其技术驱动+普惠的策略,与移动互联网的下沉浪潮不期而遇,实现了快手在长尾市场的爆发,一年时间DAU暴涨十倍。到2017年底,快手日活超过1亿,突破了短视频用户规模的天花板。
2013-2017年,短视频战争上半场宣告结束,唯一的赢家和巨头就是快手。为了强化技术优势,宿华先后引入了CTO陈定佳、人工智能副总裁郑文等一票技术大拿,巩固了其在人工智能和音视频技术领域的优势,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公司和人工智能公司。
可以说,短视频上半场最终决定行业秩序的是技术。到2017年底,短视频真正进入爆发期,这已经不是几个人、十几个人组队就能玩的行业,人才、技术、资金的壁垒已经非常高。
快手的崛起证明了短视频潜力,也加速了巨头涌入。今日头条获得巨大成功后,2016年底张一鸣来了个回马枪,连续推出抖音、火山、西瓜三个短视频平台围堵快手。两家如影随形的技术公司,在经历了各自成功后,终于还是“兵戎相见”了。
正如大家所知,携巨头之势、技术储备、系统打法,被重点扶持的抖音成为快手最强劲对手,两年时间短视频的格局也从快手“独孤求败”,进入双雄鼎立。
2、前台越简单,后台越复杂
在很多人的常识中,短视频与科技似乎沾不上边,更不要说是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了。
这种认知的理由是,界面如此简单的一款软件,拍摄、分享、评论、点赞几个简单的动作和个性化推荐,并没有显示出足够高科技的一面。
事实却恰恰相反。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前台越简单,后台就越复杂。最典型的莫过于谷歌,界面只有一个搜索框,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几乎没人否认谷歌是一家技术公司。短视频更是如此。以快手为例,其短视频库存超过50亿条,且大部分都不重复,每天用户上传视频超过1000万条,每天的日活超过1.2亿。
面对如此海量的内容,把每一条视频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人,做到精准的推荐和匹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技术问题,需要先进的视频与音频识别技术,以及一整套算法、大数据平台来支撑。
“短视频平台没有AI是做不起来的。”快手人工智能副总裁郑文说,人工智能是快手的刚需。他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在美国进行了多年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研究,2016年9月回国加盟快手。
当用户上传一个作品,到这个作品被其他用户看到,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技术层面说,首先是视频文件的分布式存储;第二步是对视频编码、转码,对视频进行更高效压缩,保证用户移动端看视频更流畅、清晰;第三步是内容的分析审核,对低俗和不良内容,进行机器+人工的严格审核;第四步是对上传视频的理解,包括用户历史行为的大数据分析。
通俗一点解释,AI技术已经应用到快手从内容生产、发布、审核、分发的各个环节,成为业务的一部分。内容生产环节,通过人体姿态识别、魔法表情、AR特效可以让玩法更丰富,这涉及到人脸关键点、背景分割、人体姿态估计等人工智能技术。
视频理解与分发方面,机器需要理解视频中多重维度的信息,例如视频中有几个人,其性别、年龄、人种、表情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包括对语音和音乐的识别。
既要理解视频,也要理解用户,只有双向感知才能精准推荐。当用户上传一个作品,这个作品会进入大数据分析流程,用户停留在某个作品上,点开看,看了一半退出来,或者评论、分享、转发,这些行为都会进入大数据平台,对这些标签进行提取、分类和做匹配,最后才能形成千人千面。
当年“千团大战”,几个人做个App和地推就是一家团购公司。而今短视频创业已没那么简单,背后必须由一系列技术平台、算法模型、大数据支撑。这方面,快手仍然保持着业内最强的技术优势和团队,尤其音视频识别领域,单其50亿条短视频库存就是机器学习的强大燃料。相对而言,抖音还是强于图文和自然语言处理,视频识别方面有待加强。
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是,格局虽然变了,但技术仍将是胜负的关键。它决定着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体验,决定着每一个普通人的作品是否获得平等展示的机会,决定着平台的长期粘性。
从这个角度讲,目前短视频双雄鼎立的格局,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快手AI技术+海量数据的复合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3、谁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为什么短视频不会爆发“千团大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短视频内容涉及公众利益,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政府势必要进行严厉监管,确保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尤其是保护未成年人。
今年4月,相关部门已经对短视频行业展开整顿。近期,国家五部门再次开展网络短视频行业集中整治,涉及秒拍、B站、洋葱视频等19佳网络短视频平台。
这种严格的监管,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但短期对实力不强的平台影响较大,不仅需要组建上千人、几千人的人工审核团队,更需要有强大的视频识别能力,高效过滤有问题的内容。
这个过程中,快手等短视频巨头选择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算法,对低俗内容等进行严格审核,平台调性和内容品质已经获得了很大提升,并在企业社会责任、扶贫、赋能城市发展等方面进行大力投入和探索。
这些变化的背后,整个行业在继续向头部集中,巨头也展开卡位竞争。今年以来,虽然部分创业者推出了垂直领域的短视频平台,有的也获得了投资,但总体来讲新的平台型机会已经不多了。
这有点像共享单车。共享单车占用了城市大量的公共空间,政府部门最初并没有过多干涉。但随着竞争激烈,监管部门开始对城市总投放量、资质、投放地点等进行限制,确保公共资源不会被滥用。
短视频行业的监管压力比共享单车严厉100倍不止,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几年前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已经不存在,即便是有技术基因的小团队,这个时候从零开始已经来不及了。
尤其是主打UGC的短视频平台,每天用户上传的视频量几百万、上千万条,要确保不出现低俗、有害的内容,即使大平台也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刚入局的参与者更难以驾驭其中风险。
不难预测,短视频行业“马太效应”未来会越发明显。热闹的表象之下,哪个平台最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一天风停了,谁有潜质成为时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