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明日大嶼」前景美好

2018-10-22
来源:香港商报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工會聯合會榮譽會長 林淑儀

  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的發展藍圖,除了可緩解香港多個深層次矛盾,也為香港未來的發展燃點希望,是一項對改善民生、振興經濟均有利的長遠投資。

  提供龐大土地供應

  香港要繼續前行,需要有足夠的土地供應配合。但事實上,自千禧年以來,香港的土地發展速度緩慢,追不上整體發展需要;尤其在八萬五落空後,土地開發大嘆慢板,過去十多年已發展的土地面積可謂原地踏步,拖慢香港的發展步伐。在民生方面,普羅市民已飽受樓價高、單位小等問題的煎熬:打工仔女上車難、基層市民上樓難,未能安居;年輕人置業難,看不到發展前景,久而久之成為衝擊香港社會穩定的一大因素。

  那麼,有方法造地嗎?答案是肯定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十多個選項收集公眾意見,惟執行上絕非剔點心紙那麼簡單。面對地產商坐擁大量土地儲備、囤積居奇,政府要收地發展絕非易事;徵用棕地、農地或其他已出租的政府土地,涉及搬遷、賠償等問題,過程繁複漫長,過往的經驗亦告訴我們這並不是一個簡單和便宜的做法。然而,政府必須堅定前行、迎難而上,盡可能透過多途徑爭取土地供應,善用每一吋土地資源,做好短、中、長期的準備。

  至於往後二三十年的發展,「明日大嶼」這個大型填海造地計劃可說是一大突破,讓政府有更大的自主性,不用被地產商牽着鼻子走,糾纏於收地的討價還價,也不用與反對派蹉跎歲月。更重要的是,興建人工島可以一次過增加1700公頃(可分階段發展)熟地應付未來的發展需要,可為數十以至過百萬人口提供安樂窩,當中的私樓用地亦為政府帶來龐大的土地收入,帶來的社會及經濟效益遠超數千億元的造價。

  規劃須以民為本

  填海造地向來是香港常見的土地來源,發展新市鎮及大型基建項目時,政府全面規劃填海得來的土地,更好地滿足當時的發展需要。回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荃灣及沙田的新市鎮格局,公共屋旁邊就是工廠大廈,街坊早上走到工廠打工,傍晚回家也只是數分鐘的路程,同時滿足了他們的住屋及工作需要。可是,到了90年代東涌、天水圍新市鎮規劃,只單單發揮了有瓦遮頭的功能,失去了自給自足、均衡發展以及當區就業的元素。我們都同意發展應與時俱進,但亦不要忘記以民為本的初心。政府銳意打造「明日大嶼」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的同時,亦要兼顧區內經濟發展,避免出現「明日東涌、明日天水圍」的困局。

  「明日大嶼」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發展項目,引起社會上激烈討論亦無可厚非,昔日的「玫瑰園計劃」也是在一片爭議中逐步實行。政府除了要有超越當下的眼光,也要洞悉當下的局勢,掌握好推廣及教育工作,向廣大市民解釋清楚填海發展所帶來的整體效益,尤其是對市民生活的改善,用理據、用數字去釋除疑慮。社會各界也應理性務實,在跨進「明日大嶼」之前,香港更需要把握現在急需土地的當務。眼前的寸土,以至「明日大嶼」,都是為了我們實現未來香港的共同願景。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