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11月20日,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表《2018年世界人才排名》,在關於63個國家或地區培養和吸引人才的排名中,香港由去年12名跌至18名,失去亞洲榜首位置,再被新加坡超前。香港在「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與留住人才」和「人才準備度」三方面的排名均下跌。報告稱,香港在吸引海外專業人才以維持頂級人才庫方面表現佳,但是,公共教育投資落後,在科學教育、語言能力和教育制度等方面遠遜新加坡,公共教育開支只佔香港生產總值3.3%,在世界排名位列56名。連同今次,新加坡在過去5年有3次表現優於香港,香港則在2016年和2017年領先。
港人才排名落後
近一二十年,國際機構關於全球經濟自由度、競爭力、人才等方面的排名,一直牽動香港社會各界,也一直為政府所高度關注,尤其重視香港與新加坡在各個排名中的位置起落。這些都是應該的。但是,從保持優勢、克服或彌補劣勢的角度看,更應當重視的,是政府提高施政水平。提高施政水平的其中一招,是為香港經濟民生制訂量化目標,並切實爭取達到。
例如,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18年世界人才排名》公布後,香港有媒體分析香港排名下跌的原因,稱:香港物價高,在全球63個國家或地區中生活指數排尾三,這是一個不容低估的消極因素。香港生活指數高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樓價高、租金貴。目前香港金融界吸引外來專才,大多只能安排住600平方呎的太古城單位,相比較,他們如果到新加坡工作就能享受入住2000平方呎大屋或別墅的待遇。
於是,特區政府就應該考慮,能不能以政府補貼租金的方式集中吸引一批創新科技高端人才,來推進香港創科發展?目標是吸引多少人?公帑須補貼多少?這些都需要量化。
再舉一些例子:
貧窮率上升
就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2018年世界人才排名》前一天,11月19日,特區政府公布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2017年香港貧窮人口達137.7萬,較2016年多2.5萬,為2009年以來新高;貧窮率為20.1%,較前年升0.2個百分點。以2017年全港約741萬人口推算,每5.4個人就有1人貧窮。恒常現金政策如綜援及生果金等介入後,貧窮人口減至100.9萬人,自2012年後再次突破百萬大關,貧窮率與2016年相同為14.7%。長者貧窮率略為改善,現金政策介入後長者貧窮率由2016年31.6%降至2017年30.5%,回落至2013年水平,但是,長者貧窮人口仍較2016年多3萬,達34萬。現金政策介入後,兒童貧窮率升0.3個百分點。在職貧窮人口達48萬,貧窮率為8.1%,升1個百分點。
我同意政務司司長的基本判斷,上述各項資料數據回升,但總體情況可算平穩。問題在於,政府的目標是逐步減少貧窮人口,尤其,阻止貧窮人口世代化。因此,現屆政府應為其餘下任期制訂減貧的各項量化目標,如:到現屆政府任期屆滿的2022年,香港貧窮人口將減少多少,貧窮率將控制在哪一點,長者貧窮率、尤其兒童貧窮率將分別控制在哪一點。
為經濟民生制訂量化目標
另一個需要政府制訂量化目標的,是降低申請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10月10日,行政長官在其2018年施政報告中指出:「目前,超過150000個家庭和單身長者正輪候公屋,他們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3年。」11月12日,香港房屋委員會公布,申請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再增至5.5年。
政府需要深入檢討的第一個問題,是前幾屆政府所信守的申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將減至3年的量化目標,為何不僅不能實現,反而越來越長?在弄清問題癥結後,重新提出分階段逐步減少申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的量化目標。
不是所有經濟民生問題都適合量化目標。但是,主要甚至絕大多數經濟民生問題是可以也應該制訂量化目標的。制訂量化目標,有利於政府各相關部門勁往一處使,有利於吸引香港社會各界聚焦經濟發展民生改善。
事實是,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就已包含若干量化目標,例如,填海多少公頃、為多少香港居民提供新住宅等等。本文的宗旨,是希望政府把已經採取的良好措施推廣至更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