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大球場莫淪大白象

2019-01-16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大球場

 

  李明生

  前一陣子,「大白象」肯定是香港熱門詞之一,反對派尤愛以此形容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惟隨著項目開通、使用量漸次增加,以致出現人多擠迫之窘,相關指控自然不攻自破、鮮再提起。遺憾的是,香港另有一隻「大白象」,卻可能一直存在著,只是大家不為意,但隨著一宗新聞而映入大家眼簾──筆者所指的是香港大球場重建的新聞。

  體育投放增 需求未同步增

  近年,政府日益重視體育發展,故不惜巨資興建啟德體育園。不過,官方日前不諱言指,由於啟德體育園將有更完善的同類設施,加上香港大球場本來就使用率不高,換言之,坦白說法就是「有點多餘了」;所以,建議這個1994年才落成的場館,改建為一般性質的公眾運動場,座位數目由4萬個大減至最多9000個,好讓它降級予普羅市民、學校、社區等使用。按照「大白象」的定義而言,即是投入成本高、產出使用低,大球場無疑符合標準,除了使用率低,入座率同樣低,就連舉辦最大型盛事亦鮮見座無虛席……現在,「『大』球場」不能再「大」,不得不削足適履、大降規模,更高度凸顯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尷尬。

  事實擺在眼前:即使政府大增體育投放,街上跑步的人也多了,惟在某些環節,設施供應的增加、升級,卻始終未能刺激、創造相應體育需求。最佳例子,莫如審計署早前炮轟4年前才剛落成的將軍澳單車館乏人問津,其中單車賽道使用率僅約30%,許多設施如藥檢室等基本空置,另外健身室的使用率亦因鄰近調景嶺體育館啟用而大減;就筆者所知,單車場平日還會改為羽毛球場、擺放乒乓球桌等等,簡言之就不是作單車場用。回想當初,港隊在國際性單車賽事屢獲佳績,是故政府從善如流滿足興建獨立單車館的訴求;可如今,單車館無疑淪為了一隻「大白象」。再舉一例:當冰島在歐國盃和世界盃取得佳績,人們又紛紛建議應效法當地足球發展;不過,筆者當時已撰文質疑,以冰島建球場的密度,即每1650人就有一個足球館及國際標準足球場,則以全港700萬人口計算,香港就要興建4200多座了!單以灣仔區為例,若按同一密度,當區就要差不多100個足球館了!由是觀之,香港有必要花盡資源,包括將資源如斯程度地傾斜振興足運嗎?(詳見《冰島足球 港可取經?》,刊於2016年7月2日《香港商報》A3)反過來,難道不怕真箇「倒錢入海」?也莫說,有無必要為了足球一事而花費大量土地了。

  「原罪」與「光環」左右發展

  的確,香港目前面對嚴峻的土地困難,每一寸土地都應爭取地盡其用。某程度言,大球場即使改建為公眾運動場,亦恐不是地盡其用的最佳出路;畢竟,灣仔現時已有一個公眾運動場了,再多一個又會否嫌多呢?會否出現供過於求、「生人霸死地」之窘?只可惜,大球場的地段抱有「原罪」,要開發為住宅用途難免會變豪宅,因此難望獲得社會人士支持;何況,大球場本身的體育「光環」,亦不容易更改用途,是故當局唯有「有限度調整」,僅重建改為另一運動場。君不見,就連灣仔的原有運動場,也有聲音堅持「不遷不拆」?然而,以新代舊的討論,為何打從一開始便抹殺任何空間?

  說到底,香港須要避免大白象,就要研究「大白象是怎樣煉成的?」一旦發現大白象,如何將項目重新活化,也有賴社會各界的理性務實思考。至於大球場能否擺脫大白象的厄運,還看大家實事求是的抉擇。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