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解醫療困境不可畏難

2019-02-01
来源:香港商報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葉建明

  流感高峰來襲,香港醫療問題又一次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風口浪尖。醫生、護士紛紛表達工時長、壓力大的無法承受之痛,但最痛的還是普羅百姓。無論是急症、還是內科等,床位緊缺,甚至過道都是病床,看病環境堪虞。這樣的問題年復一年,甚至越來越惡化,已經成為香港「上車難」(住房)之後的又一「老大難」。

  醫療問題日益惡化

  醫療,與每個家庭、每個人,從生到死都息息相關。特別是現代社會,人們更加關注健康,而進入老齡社會,人們對醫療的需求也大增。這些年香港醫療的問題,變成了僅次於房屋、最受關注的民生議題,下決心解決,此其時也。

  為什麼問題年復一年多年無解?是沒錢嗎?香港是一個富裕社會、發達經濟體,特區政府上一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增撥80億元醫療經常性開支予醫管局,預留3000億元重建醫院。本次流感爆發,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明確表示,醫療問題是香港的「痛點」,若醫療系統需要資源,政府將會毫不猶豫地提供支援。饒是如此,市民的獲得感卻不強,政府的公共政策到了不能不檢討的地步。

  這20多年來,香港人口不斷增加,但並沒有增加具規模的醫院。醫院管理局年報顯示,轄下醫院病床數目由2008年的27117張增至2018年的28355張,10年間增幅不足5%。而這10年間,香港人口增加9%。政府必須放眼未來,醫療政策須考慮人口增加,人口老化,也需要考慮現代民眾對健康的新需求,包括從「治已病」向「治未病」進化。

  醫護人員是最重要的醫療資源,但香港醫護人員嚴重不足。根據立法會資料,在2008年至2017年10年間,香港註冊醫生人數雖增加了17%至14290人,但人口對醫生比例僅由每千人1.8名輕微上升至1.9名,大幅低於發達國家--英國千人2.8、美國2.5、日本2.3、德國4.2。而這一數字是公立醫院與私家醫院的平均數,也就是說,公立醫院醫生數目還大大低於這個比例。由於醫務人員短缺,私家醫院高薪搶人,導致公立醫院醫生特別是有經驗的醫生大幅流失。

  香港一些醫生團體出於自我利益保護的心態,漠視廣大市民需求,拒絕引進外來醫生。這種保護主義是對港人健康的極大損害。而政府十多年前削減醫科學生學額,也導致醫生供不應求。此一根本問題不解決,香港的醫療問題無解。其實,引進外地醫生,只要嚴格把關,只會提升香港醫療水平和增加優質醫療資源,是市民所樂見,主流民意必然支持,政府對此不應畏難。

  志不求易 事不避難

  香港醫療水平在世界上處於先進位置,一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地方。但醫療資源過分市場化分配導致醫院資源配置不合理。一般估算,香港公立醫療資源保障的是大約八成以上基層民眾病患,住院資源更是高達九成的市民在使用,基礎醫療、特別是公立醫院醫療資源緊張實在不應該。作為香港佔大多數普通市民的健康保障網必須建好,保障市民的健康,是最大的民生之一。

  這些年,社會各界不斷提供思路和解決方案,期望改善香港醫療狀況。特區政府也有所動作,但給人的普遍感覺是治標不治本,而從流感季來看,「標」也沒能治好。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對特區政府提出要求,希望特區政府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要與時俱進、積極作為,不斷提高管治水平,着力解決市民關注的經濟民生方面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去年12月在林鄭月娥赴京述職時,習近平更肯定了特區政府「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精神。看來,特區政府必須要有逢山開路、逢水搭橋,勇於解決醫療困境的決心,增加市民對於醫療健康的獲得感。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