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社成員 文武
對於有意見質疑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逾450億元「益大灣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回應稱,有關說法屬於誤解,是把用於創科發展的400多億元套入大灣區。筆者倒認為,政府確實有必要思考如何配合大灣區的發展,預算案在這方面仍嫌着墨不足,有改善空間。
須不斷改善配合灣區發展
有關財政預算案益大灣區的說法,主要源自於個別傳媒的報道。原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寫明支持香港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及航空樞紐,以及要大力發展創科及法律調解服務。於是,記者將預算案中投放於創科的440億元,以及1.5億元用於支持非政府機關開發解決國際爭議的網上平台,還有預留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的1.11億元,全都計算入大灣區概念,由此得出逾450億元投放大灣區的說法。
其實,如果真這樣計算,那麼香港本身就是大灣區的一部分,要計算大灣區概念的話,應該整份預算案都可以算入大灣區概念。個別報刊有意這樣搬弄數據,無非是想人為地製造出一個政府重視大灣區規劃,而輕視香港民生的印象,挑起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以拖倒預算案罷了。這樣的小伎倆,只係得啖笑。不過,提及「大灣區概念」,筆者反而認為預算案思考不充分,沒有考慮到如何配合大灣區建設。
舉例而言,目前中央、香港,以及廣東省都在為香港市民到內地工作、就學、居住提供政策便利,但偏偏香港特區政府的預算案卻沒有這方面的考慮。香港市民到內地工作、就學、居住,除了稅務、回鄉證的使用等問題外,另一個較大的障礙就是回到內地後,香港居民無法享用香港的社會福利、醫療和教育。
在社會福利方面,存在一個福利可攜性的問題,多年來特區政府一直未找到解決辦法。香港市民在港享用的社會福利金,不能跨境享用,幾年前雖推出廣東、福建的養老計劃,但仍要求有一定的居港時日,這為想要到內地養老的居民帶來很大的不便。
此外,在內地的香港居民,也希望能繼續享有香港的免費教育、公立醫院的醫療等,但這些問題同樣也未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
障礙在於地域界限
這些問題主要的障礙在於地域界限。香港的福利只限於香港本地享用;在教育方面,特區政府主要是透過公立和津貼中小學,向市民提供12年免費的基礎教育;在醫療方面,主要透過公立醫院為市民提供醫療健康保障,另外亦向長者發放醫療券,這些當然也受到地域的限制。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問題是否就會變得容易一些呢?何不讓福利金跟人走,允許香港居民在內地享有香港的社會福利金呢?教育及醫療方面是否可以與內地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建立一個機制,由香港政府承擔香港居民在內地的基礎教育及基本醫療服務費用呢?
讓香港融入大灣區是大勢所趨,為大灣區拆牆鬆綁並非只是中央和廣東省的事,特區政府也有責任,規劃綱要既已推出,特區政府很有必要以前瞻性和具有遠見的思維,推出配套政策,適應形勢發展,然而,今年的預算案卻未能見到有這樣的內容,是時候全面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