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為明日大嶼算算帳

2019-03-25
来源:香港商報

 

  「明日大嶼」價單出籠,清楚說明項目足以「收回成本」兼可能「有賺不賠」,從而反擊坊間所謂「倒錢落海」及「掏空庫房」之說。不過,反對聲音依然未有平息,其中最大反對理據,不外乎批評政府低估支出、高估收入,進而延續「明日大嶼」份屬「大白象」之論調。

  造價「報細數」?

  不必諱言,政府過往不時「超支」,是故人們質疑6240億元是否最終埋單價,份屬無可厚非,畢竟估價肯定與最終價格有所出入。然而,要說價格並非付款當日價格(MOD),因而指摘政府「報細數」云云,則是犯了比較上的謬誤。

  理由是,6240億元是以今日物價看待,若然改用MOD的話,則應以當時物價看待。舉例言之,若干年前一個焗豬扒飯盛惠二三十元,大家覺得很合理;當時的人,難道不會對今日索價五六十元感到匪夷所思?故此,以目前市民所能感受的價錢牌,來標示一項工程的估算造價,無疑能令公眾討論更有意義,亦是無可厚非;反之,以今日感受去看明日售價,才是真真正正的「煲大數」,容易誤導市民令人難以好好認知比較相關款額。

  同一道理,以30年前玫瑰園計劃的1500億元造價,去看今日的「明日大嶼」同樣不切實際。一來,計及通脹等因素,當時的1500億元已經不是今日大家所認知的1500億元。而且,以同一個時間點衡量,前者便分別相當於1989年的GDP及政府財政開支逾30%和150%,後者則僅佔2019年GDP及政府開支約20%和120%,可見「明日大嶼」並不特別昂貴。

  非僅看賣地收益

  收入方面,反對意見將焦點放在賣地所得,包括貶低金額未必達到7000億以至11000億元。的確,相關推算乃按照今年首季地價數字,換言之,一旦日後樓價地價回調的話,賣地收益必然會同步下降。然而,「明日大嶼」從來不是一項追求「收支平衡」以至「只賺不賠」的項目;情況就似教育、醫療等的投放,誰又覺得公營學校和公營醫院可以「有錢賺」?

  「明日大嶼」最重視的,乃解決香港土地房屋供應不足問題;項目可提供15萬至26萬個住宅單位,其中七成是公營房屋,已是全港市民夢寐以求的「效益」,甚至是香港有錢都買不到的「奇價」,畢竟這裏從來更愁無地而非無錢。除此以外,「明日大嶼」還「一石多鳥」,兼可提供400萬平方米的商業樓面、20萬個就業機會,以及充當新界西北接連港島及大嶼山的一個新的交通樞紐……凡此種種,都是「明日大嶼」在財務考慮以外,在經濟、社會、民生的無形收益。

  始終,公帑最終不拿出來解決市民需要,盲目儲蓄滾存又有何用?有批評者說,將6240億元拿去收息,也夠大賺特賺了啊;倘真如此,是否教育、醫療等投放也應拿去收息,政府完全蹺手不幹?難道這不是反對派口中的「守財奴」?同一人還批評,上述商業樓面供應太多了,要麼「租不出」、要麼「售價跌」云云;眾所周知,香港經營成本天高、工商寫字樓供不應求,問題不比房屋方面遜色太多,那麼,倘能適當拉低價格,豈不有利改善營商環境?更何況,相關思維豈不完全無視現時供不應求之窘,卻居然更擔心未來的供過於求?

  交通配套本須興建

  進一步言,現時公眾看待「明日大嶼」,其實更似「高估」了造價和「低估」了效益。一方面,6240億元乃包括大嶼山以外的屯門填海、也包括相關交通基建在內,若單計交椅洲的人工島填海及基建,造價實僅2560億元罷了。所以,對於6240億元這條「大數」,大家誠應「拆細」視之方成。另方面,佔了總造價2730億元的交通基建,服務對象亦不限於「明日大嶼」,如前所述,項目貫穿了新界西北、港島以及港珠澳大橋等等,包括涉及愈來愈有逼切性的第四條過海隧道;某程度言,無論有沒有今次計劃,新界西北居民不是早對相關基建望穿秋水?將港島和大嶼山直接接駁起來,也可避免費時失事地繞遠路。

  也就是說,「明日大嶼」不單有本身的興建必要,也有作為配套服務其他港九新界居民的興建必要。於此前提下,難道純粹用道路和鐵路駁通上述運輸網絡,會較在此一併建設一座人工島合理並劃算嗎?在鐵路沿線及上蓋發展物業繼而開拓新市鎮,一直備受香港市民歡迎,亦是善用鐵路發展的應有之義。

  財務見紅可控 總體瑕不掩瑜

  綜合而言,即使「明日大嶼」造價比6240億元貴,賣地收入也少於下限的7000億元,因而導致項目財務上「見紅」,要涉及數百億和幾千億的額外開支,惟有鑒上述種種經濟、社會、民生的龐大效益,也絕對做到瑕不掩瑜--也莫說財務「見紅」的風險和幅度均不會太高!如果項目財務上有賺、經濟社會民生亦有賺,敢問誰又不舉腳贊成,還有什麼反對空間?

  李明生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