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公園唱歌,製造大量噪音。 香港電台
公園大媽歌聲滋擾問題,一直為人詬病。政府日前建議修改《遊樂場地規例》,將條例中受影響的「使用遊樂場地的人」改為「人」,即包含附近居民及公園管理員等在內,以減低執法及出庭指控的門檻,毋使法律繼續受困檢控困難而形同虛設。毫無疑問,對許多市民來說這是「遲來的春天」,當局早不應該對此問題袖手旁觀;惟進一步言,這其實只算第一步而已,除了針對大媽歌聲,政府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以紓緩香港和內地之間的深層次矛盾。
大媽歌聲滋擾惹人反感
不必諱言,兩地人民存在不可小覷的矛盾。追本溯源,據港大民調反映,香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拾級而下,始於2010年尾香港鬧出內地客過多以致奶粉荒、雙非等問題(詳見拙文《什麼影響港人國家歸屬感?》,刊於2016年6月20日《香港商報》A2)。也就是說,兩地矛盾之所以出現,原因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民生及觀感方面,本地人覺得內地人侵害了自身權益,於是否定、鄙視、甚至敵對等意識才得以滋長。要剷除相關土壤,就必須正視並根治相關實質問題,做到趨利避害——即用實際行動及政策,來確保內地人對香港是有利無害的。
同樣不必諱言,在公園製造噪音的大媽,往往是從內地來港的新移民,甚至是持雙程證來港「搵食」的違法分子。因為,大媽獻唱誠非興趣使然,而很可能旨在賺取旁觀人士的「打賞」。據報道指,長者到公園「聽歌」有個「文化」,就是必須預備「利是」,在打賞的同時還可能趁機「摸手」或一起跳「辣身舞」等,有「歌嫂」表示最多曾一日賺逾萬元。顯而易見,除了牽涉噪音問題,裏面所涉不良文化與交易,亦令許多港人大為反感。這又是一個加深香港人對內地人芥蒂的案例。
須改善兩地人民關係
本地人與外來人永遠帶點對立關係,尤其愛用放大鏡審視後者所帶來的問題,舉世皆然。就似歐洲看待難民一般,任何難民一旦作姦犯科,則必然觸發強烈的反彈情緒。就連原先歡迎敘利亞難民的德國,後來也開始轉愛為恨,特別是科隆難民大規模性侵事件之後,加上高舉排外主義的極右分子煽風點火,國內的反難民浪潮便一發不可收拾。不難看到,如果無法好好管控有關外來人的不良新聞、不良影響,以及抗拒情緒,後果可以非常嚴重。最極端例子,固然是千百年來受盡各地歧視的外來猶太人了。
香港作為一個文明開放的社會,誠應歡迎不同外來人來港。譬如海外家庭傭工,香港人普遍就不會抗拒,即使外傭們在假日常常佔據公園、天橋之類,社會均以包容接納的態度看待;理由無他,因為不少市民皆直接受益於外傭幫忙家務,即直接享受到這批外來人的好處!然而,上述的「歌嫂」呢?除少數長者觀眾外,相信無人受落。其餘的水貨客,以至過多的旅客,尤其是表現較不文明的,例如隨處拋棄垃圾、肆意破壞自然環境之類,看在一般市民眼裏,難免是只見其弊、未享其利。
所以,解決大媽噪音問題,只是改善兩地人民關係的第一步,此外尚有很多範疇、很多問題要正視處理。隨着大灣區建設深化,兩地關係能否更上層樓,關鍵在於「趨利避害」四個字!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