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统治硅谷,中国人沦为打工仔?

2019-10-22
来源:正解局

  硅谷是印度的,而印度是中国的。

  文/正解局

  来源:正解局(ID:zhengjieclub)

  网上有一类文章,标题很吸引人,比如,“印度CEO霸占硅谷,中国人沦为打工仔”“印度输出CEO,中国输出廉价劳动力”……

  文章往往焦虑地说道:在谷歌、微软、Adobe等等这样顶级科技公司,它们CEO级别的高管居然都被印度人给拿下了!

  在硅谷,有1/3的工程师是印度人;硅谷中高层管理者15%是印度人:印度人正在统治硅谷。

  相比之下,在硅谷的华人很努力,沉默寡言,一直埋头苦干,但就是得不到高层赏识。前段时间浙大学霸在Facebook总部跳楼,就被怀疑是遭受了印度裔上司的压榨。

  所以,有人抱怨:一向被视为高智商种族的华裔精英们,为什么在硅谷占不了上风,反而要在印度人手下干活?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部分印度裔CEO)

(部分印度裔CEO)

  1. 印度人的确在硅谷崛起,

  但背后是印度的人才流失

  比如,Google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微软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出生于印度特兰加纳邦,Adobe首席执行官Shantanu Narayen也出生在印度特兰加纳邦,美光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也是印度人……

  甚至有美国媒体说,10个印度裔CEO正在统治世界。

  几年前,有一个数据:在美国500强企业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排名第1的就是印度裔(籍)10位,比英国裔(籍)还多(9 位)。而中国香港、台湾华裔(籍)分别有1位,大陆则无一人上榜。

  这10位印度裔的CEO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到美国留学后出人头地。

  二是他们大多都在同一所大学接受教育。而培养他们的这所大学,叫做印度理工学院,被称为全世界最难考的大学,录取率只有3%。

  2018年,印度理工学院的报考人数高达450000人,但录取的人数只有13000(录取率2.8%),毫不夸张地说:

  全印度的学生都去考印度理工,考上的都是整个印度的精英。

  甚至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段子:

  “在麻省理工学院,老教授遇到了一个优秀的印度学生。

  老教授感慨:“你们国家明明有印度理工这么好的学校,为什么你还会选择我们麻省理工呢?”

  印度学生回答道:“我就是因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来麻省理工的。””

  印度理工学院从诞生起,定位就是要培育精英。而为了培养他们,印度政府完全是不惜代价。印度理工学院学生不到全国大学生的1%,但却拿到了15%的高等教育预算。

  印度政府倾其所有培养这些精英,但印度理工2/3的毕业生却选择到美国留学,闯荡硅谷。

  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通过努力,从底层一步步奋斗,成为硅谷高管。但他们几乎很少再返回印度,以至于印度的人力资源部部长大声疾呼:

  “我们希望看到人才增长,而不是人才流失。”

  2. 中国精英也曾闯荡硅谷,

  如今正在中国建设自己的硅谷

  其实在硅谷,中国人也有很多做到了高管的位置。比如,脸书的技术副总裁魏晓亮,Google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飞飞,Microsoft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等等。

  甚至像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英伟达(NVIDIA)创始人黄仁勋,以及YouTube联合创始人陈士骏都是华人。

  但和印度精英远赴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中国人在硅谷闯荡一番后又回到中国。

  张朝阳看到美国硅谷突飞猛进,回国创办了第一家中文门户网站搜狐;1998年他去硅谷挖人,回来了一个名叫李彦宏的年轻人,他后来创立了百度……最近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黄铮,在美国拿到计算机硕士学位后加入Google,不久离职创业,后来就有了拼多多。

(引发微软Google争抢的李开复最后选择在大陆创业)

(引发微软Google争抢的李开复最后选择在大陆创业)

  而最为不同的是,今天年轻的中国精英更喜欢扎堆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

  今年4月,领英(LinkedIn)一份调查显示,在中国排名前25位的“最理想的雇主”中,近60%都是中国本土企业,其中有13家是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百度等成了毕业生找工作的“爆款首选”。

  以往名校毕业生趋之若鹜的亚马逊、苹果、谷歌、微软等美国的科技巨头们,并未成为新一代中国精英们的最理想选择。

  南华早报报道过两代人的求职故事,直接展现了这种变迁。

  上个世纪90年代,Molly Liu离开北京,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后,进入美国一家咨询公司。

  20多年过去了,Molly Liu的独生子在著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后,放弃了连美国人都梦寐以求的波音公司工作机会,投奔小米。

  他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很简单,“去了波音公司,可能每2-3年才有机会接触另一款产品。但在小米,几乎是每隔3个月,我们就可以推出一款新产品。”

  报道中提到的另一个求职者也表示,“在美国硅谷工作时,我的任务就是不断优化同一款产品的性能。而回中国之后,短短3年,我就被提拔为我们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带领着数千人的团队。”

同时,即便是那些留在硅谷的中国科技精英,也有了一个新选择:

  在硅谷,为中国公司工作。

  TikTok在硅谷开设了办事处,并开始从脸书等巨头那里抢人,提供的薪酬最多能够高出20%。有统计,2018年以来,脸书超过24名员工被中国公司挖走。

(大量中国科技公司已经在硅谷设立分支机构)

(大量中国科技公司已经在硅谷设立分支机构)

  在国外知名问答社区有个问题“是不是在美国的印度移民比中国移民来得更成功”引发了很多讨论。

  其中一位网友的回答得到了很多赞同,他说:

  “最聪明的印度人移民到了西方,但移民去西方的中国人未必是最聪明的中国人 。”

  因为,中国现在的确能为中国科技精英提供更多选择。

  3. 印度精英在硅谷打工,

  中国科技公司拿下印度市场

  再换个角度来看“印度裔CEO统治硅谷”这个现象。

  先从CEO的职权说起,CEO全称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翻译过来的中文名称就是“首席执行官”,对现代企业制度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

  一家公司,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是由CEO决定的,而是由董事会决定的,CEO是负责执行董事会决议的。说白了,CEO也是打工的。

  印度CEO只是美国人搭建的企业平台上的一颗螺丝钉,他既不能拥有企业,也不能提升印度本土的IT水平,它们的标签仍然是“美国公司”“硅谷企业”,而不是“印度公司”。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很少有印度人一手创建的,印度精英阶层几乎都在为欧美资本家打工。

(印度一处城市景象)

(印度一处城市景象)

  印度有着接近中国的庞大人口,还有着众多的IT人才,难道他们不想回去创业,把硅谷公司成功的模式Copy to Indian吗?

  他们当然想,但印度目前的商业环境还远远没有成熟。

  印度人均GDP目前2000美元出头,是中国的1/5,相当于中国2006年水平,2006年的中国人会消费什么?印度现在的消费能力可想而知。

  印度互联网在整个人口中的普及率低于10%,13多亿人口中有近1亿人用不上电,还有两三亿文盲。

  印度的一些法律政策对商业发展也不够友好,印度商业项目落地就很难。印度首条高铁本来去年底就该完成征地,由于有农民反对,至今只完成30%多。印度行政效率低也是举世闻名的。

  另外,光印度联邦官方语言就有18种,这也增加了沟通成本。

  这些营商环境问题,最终制约着印度创新甚至经济发展。一个例证就是,今年年初印度铁路系统招聘搬运工、清洁工、看门员等6万多个低级别职位,应聘者却高达1900万,而且很多都拥有大学学历。

  印度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没有用武之地。

(印度高学历人才失业十分普遍)

(印度高学历人才失业十分普遍)

  反观中国,这几十年来成了创业热土,在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小米、网易、百度、360等IT巨头之外,还有众多垂直领域的佼佼者,比如美团、饿了么、滴滴、京东、大疆等,细分起来有成百上千个,如雨后春笋般还在不停涌出。

  创办这些企业的,不就是真正的中国精英阶层么?

  而现在,印度本土也正在被中国科技巨头慢慢占据。

  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半壁江山被中国公司收入囊中,在品牌排行榜前五名中,有三个品牌来自中国,分别是小米、vivo和OPPO。

(小米高居印度智能手机榜首)

(小米高居印度智能手机榜首)

  除此之外,滴滴投资了印度打车软件Ola;头条母公司领投了印度最大新闻聚合平台Dailyhunt,携程投资了印度最大在线旅游公司MakeMyTrip和印度B2B旅游平台Travstarz Global Group……

  有如此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在抢滩印度,我们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不能看到有几位印度人做了欧美跨国企业的CEO,就产生了“不如人”的感慨。

  其实,硅谷不应该成为评价标准。

  与其盯着中国、印度精英在美国硅谷干得好不好,不如看看我们身边每时每刻、实实在在发生的事。

  最聪明的印度人去了美国,而有眼光的中国人却悄悄进入了印度。

  时代站在那边,显而易见。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