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观察】港政治構局調整的兩現象

2019-12-12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周八駿

  香港長期受西方影響,隨着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這一大變局的核心是全球重心由西方向東方轉移,香港自然成為東西方關係其中一個磨心。

  為什麼2014年「佔中」運動可以和平收場?而且,2015年關於普選行政長官政改失敗後,當年11月舉行第五屆區議會選舉建制派仍大敗反對派?為什麼今年反對特區政府修訂《逃犯條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演變為「黑色革命」,而且,11月第六屆區議會選舉反對派大敗建制派?從宏觀政治環境看,就因為四五年前世界雖已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卻尚處初始階段,美國的全球戰略仍以反恐為重點;而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進入第二階段亦即全面深入展開,主要標誌是美國調整了其全球戰略、視中國為其主要對手之一,於是,美國對香港的政策也開始調整。

  新冷戰:美國由反恐到制華

  美國制訂和實施「香港政策法」,是希望經香港來和平演變中國,所以,美國不會損害香港。美國制訂和實施「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是以香港來要脅中國向美國屈服,如不成,則美國不惜犧牲其在港利益而毀壞香港。美國對待中國採取全面遏制方針,無論能否與中國完全脫钩,世界已開始進入「新冷戰」。全球格局和中美關係如此重大深遠的調整,必定牽引香港政治格局調整。

  「拒中抗共」朝「港獨」轉變

  香港政治格局正在展開的調整,有兩個必須重視的現象。

  一是「拒中抗共」政治勢力的政治鬥爭策略出現顯著轉變,由以往兩種不同策略配合,轉變為二者融為一體。傳統「泛民主派」過去一直採取所謂「和理非」的政治鬥爭策略;本土激進分離勢力即使實施非法的「佔中」行動,期間雖數度實施小規模暴亂,但大體保持和平。反對特區政府修訂「兩個條例」風波演變為「黑色革命」以來,暴亂取代「和理非」成了「拒中抗共」政治勢力主要鬥爭策略;同時,「泛民主派」政治團體都公開宣稱不與暴亂「割席」。

  從199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9日,以「泛民主派」為主體或者為主要代表的「拒中抗共」政治勢力,固然以推翻國家政治制度為宗旨,不時挑戰「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但他們的行為尚在香港法治範圍內。自2019年6月9日反修例風波演變為「黑色革命」並以暴亂為主要特徵以來,「拒中抗共」政治勢力整體向「港獨」轉變。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民主政治可以有反對派,但前提是必須尊重「一國」即尊重國家政治制度。允許喊「結束一黨專政」的「泛民主派」成為特區建制一部分,是基於歷史,也是寄望「泛民主派」逐漸向建設性反對派轉變。然而,事實是他們不僅不轉變為建設性反對派,相反,蛻變為分離主義者甚至「港獨」分子。

  愛國愛港工商界陷入兩難

  香港政治格局正在展開的調整還有第二個必須重視的現象,即:被視為愛國愛港陣營重要力量的工商財經界的政治團體陷入兩難境地。

  作為整體,他們既與內地建立了深刻的經濟聯繫,也與美英及其他西方國家長期保持密切的經濟交往;既有炎黃子孫的家國情懷,又受西方意識形態的潛移默化。

  他們反對或質疑特區政府修訂「兩個條例」,反映他們與西方國家經濟交往、受西方意識形態等影響。他們反對暴亂,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反映他們畢竟是炎黃子孫,重視與內地經濟聯繫。然而,他們中間即使政治態度最為曖昧的自由黨也在第六屆區議會選舉中受挫,迫使他們不得不反思下一步的政治取態和長遠的政治定位。

  北京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方針政策將主導香港政治格局調整。針對美方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簽署成法,12月2日,中央政府決定自即日起暫停審批美軍艦機赴港休整的申請,同時對「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人權監察」、「自由之家」等在香港修例風波中表現惡劣的非政府組織實施制裁。

  「拒中抗共」政治勢力挾洋自重是絕路。工商財經界政治團體應當堅定愛國愛港立場。

[责任编辑:郭玉桔]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