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活中無端而來的傷害和痛苦,你會選擇如何應對? 近日,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首部文學隨筆集《目光》出版。在這部書里,有關於對醫學初心的堅持、對生死病痛的認識,也有對善惡世相的思辨。
同樣在書里,他提到了自己的心願:「希望有朝一日,天下無疾,醫護卸甲。」
童年的理想
陶勇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是眼科學博士。他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眼科副主任,是葡萄膜炎與眼底病專家。
2008年。陶勇攝於德國曼海姆的噴泉廣場。出版方供圖
樹立起學醫的理想,與陶勇的童年經歷也有關係。
七歲時,他曾目睹醫生用細針從母親的眼睛裏挑出一顆一顆白色的結石,緩解了媽媽患沙眼的痛苦。從那時起,他萌生了要當一名眼科醫生的想法。
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部,35歲就成了年輕有為的主任醫師,37歲已經擔任博士生導師。在眼科這個領域,陶勇的醫術有目共睹。
在陶勇的行醫生涯中,他盡己所能去幫助自己的患者。比如在一次公益醫療活動中,有一位王阿婆,年紀大、白內障很嚴重,且有着嚴重的駝背,一切都讓手術難度倍增。
但陶勇決心克服所有困難為王阿婆做手術,成功幫助她恢復了0.6的視力。
2016年,有一位患有視網膜脫落加白內障的病人需要做手術,但只有兩萬元,詢問能不能只治一隻眼睛,陶勇說讓病人回來,一次給他做兩隻眼,不夠錢的我給他貼,因為「不能眼睜睜看着他瞎掉。」
「望有朝一日,天下無疾,醫護卸甲」
在行業內,陶勇是一位知名專家。但許多人聽說他的名字,是因為今年年初的一件事:2020年1月20日,陶勇在門診出診時,一名男子進入診室持刀將他砍傷。
陶勇醫生。出版方供圖
這起惡性傷醫事件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陶勇的救治情況也牽動着許多人的心。
他曾在直播中介紹自己的傷情:頭上被砍了三刀,左胳膊、右胳膊前臂、左手的掌中以及背後都有多處骨折,還有神經、肌肉、血管的斷裂。
所幸,後來經過兩個多月的積極救治,陶勇的精神狀態、身體等都有較大恢復。今年五月中旬,他終於走出人生的「至暗時刻」,再次回到久違的工作崗位。
經歷了如此痛苦,陶勇卻並沒有一直消沉下去:治病救人不止在手術台上,目前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教學、公益事業及技術推廣中。
在《目光》的後記中,他說出了自己的心願,「我願變成一支燃燒的蠟燭,用自己微弱的光芒照亮和感染他人,引燃更多的燭火,如同天空繁星,永恆而璀璨。」
「我也希望有朝一日,天下無疾,醫護卸甲。」
《目光》:給自己一個內省的機會
今年10月份,陶勇和好友李潤合着的新書《目光》出版了。
就這本書的內容而言,按照陶勇的思想觀點脈絡,基本可以劃分為有關生死善惡、學習教育、從醫選擇等幾大模塊。
陶勇在書里提到寫書的原因,「我不想紀錄我平凡生活的點滴,而是更多地展現我從醫二十年來,從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和朋友身上以及書本里吸收到的能量……」
還是在《目光》的後記中,他坦率地承認,寫下這本書對自己來說充滿挑戰,「我不想讓讀者同情我,不想讓這次砍傷事件成為我的標籤。」
「我只想通過這本書,給自己一個內省的機會,梳理一下自己這半生的思想成長,如果能給讀者一點點有益的啟發,那就是值得的。」他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本書里,也有陶勇在四十不惑之時關於自我的思考,以及未來對盲童和科研事業的規劃與展望等等。
或者,正如學者周國平在該書序言裏說的那樣,「一個有真信仰、真愛、真事業的人,是世間任何力量都打不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