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統計處昨公布9月最新零售業統計數據,本港9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跌12.9%,這已是連續下跌20個月了!縱然9月跌幅較8月縮小0.2%,但反彈增長前景依然不樂觀。政府和業界都須設法開展自救,政府要繼續加強防疫,穩定疫情,以進一步促進經濟重啟;零售業界則須轉變經營思維,多聚焦本地市場和網絡電商發展,落地上線,以減少損失、維持生存。
疫情打擊整體零售業,但不同類別所受衝擊程度不盡相同。據分類統計,藥物及化妝品類銷貨價值跌幅最大(下跌45.5%);緊隨其後是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下跌38.7%);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下跌25.7%,眼鏡店則下跌26.9%。而在此零售寒冬期,有部分類別卻依然保持升勢、「逆市而上」:汽車及汽車零件銷售上升17.1%;家具及固定裝置上升8.4%;書報、文具及禮品上升 6.1%;百貨公司貨品銷貨價值上升5.5%;超級市場貨品銷貨價值則上升 3.8%。綜合各類別跌幅及升幅來看,受衝擊最大的主要集中在奢侈名貴品、藥物化妝品和大件電器等,這些商品往往更依賴外部市場和遊客;相比之下,主打本地市場消費的日用品和必需品等類別所受影響則較小,更有不少錄得正增長。
因此,本港零售商應該從統計數據中得到一些疫下經營啟發,那就是應更側重挖掘、利用本地市場,盯住本地消費者。短期內,香港關口很難完全開放,外部市場依然疲軟,訪港遊客增長緩慢。因此,商戶應多售賣本地消費者喜愛和必需的商品。本港疫情緩和,相信市民消費潛力可望進一步得到釋放。港商一向靈活變通,不少商家早已部署新的零售計劃、轉變策略。比如在許多奢侈品店退租的海港城,就新引進了逾70間面向本地消費者的平價商戶;不少地產商亦推出「短租」計劃,疫中以折扣租金吸引一批特色的文創、期間限定店及家用品小店進駐,以吸引本地消費者。
除了更「貼地」聚焦本地市場,零售商亦應積極開拓網購電商平台。本港近年積極發展創科,然而零售業的科技運用卻顯落後。疫情充分凸顯網購電商已是未來發展趨勢,亞馬遜、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業務不僅未受疫情拖累,反而在疫中呈現爆發式增長。本港零售商們應接受新銷售模式,積極開拓線上銷售平台。外地消費者不能到訪香港實體店舖,但商家完全可以藉助網購平台打破地域界限,將商品賣給全世界。如最近內地多家電商正在火熱推廣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淘寶雙十一活動亦進駐香港市場,本港商家同樣亦可加入這些網購活動,進駐各大電商平台,將商品售往廣闊內地市場乃至國際市場。據悉,有本港化妝品公司已在積極部署網購直播電商平台,期待有更多商家可以抓住電商發展機遇,跟上新零售發展步伐。
疫情給本港零售帶來很大挑戰,與其被動等疫情結束、經濟復蘇,零售商們應更主動積極尋找新的經營模式,「落地本地市場+轉戰線上網購」組合就是其中一個出路。(香港商報評論員 趙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