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都市建築長出「綠屋頂」

2021-01-02 04:0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說到屋頂,你想到的是寬大空曠的露台,還是閒置雜物的場所?台北市對都市水泥建築的屋頂利用,別有一番規劃。從2015年起,台北市推動「田園城市」計劃,號召市民在屋頂種瓜菜,大樓頂上來耕田。截至2019年底,台北市開發的「可食用綠屋頂」面積共近20萬平方米,約為27.6個足球場大小,不僅豐富了都市人的精神生活,產出數量可觀的有機果蔬,也增加了城市綠化面積,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可謂一石多鳥。

 據介紹,目前台北市的「綠屋頂」分三種類型,包括盆缽型、薄層型與庭園型。其中盆缽型佔比最大,大約90%的綠屋頂都選擇盆缽,造價每平方米約4000元新台幣;其次為薄層型,台北市政府機關大多都選擇薄層型;最後則是庭園型,因為要在建築設計時就得考慮建築物的防水隔熱等,所以很少人選擇。

 推廣「綠屋頂」的台灣七星農業發展基金會蔡其昌表示,都市內部雖然繁華,但可耕地稀少,「綠屋頂」的規劃,讓不少台北市民能夠在城市中享受「開心農場」般的種菜樂趣。大多數民眾在「綠屋頂」上會選擇種植多年生的葉菜類,除了不太需要維護管理,也能自己食用,包括生菜、地瓜葉、木耳菜、空心菜等。

 薄層型的「綠屋頂」則大多用在台北市屬單位建築上。台北市產發局農業發展科農企股股長童智全透露,產發局每年會投入700萬元新台幣的預算用於開發「綠屋頂」。蔡其昌介紹,薄層型「綠屋頂」大多種植多肉植物、禾本科植物和馬齒莧品種,這3種植物的特色是耐旱,可以自然放養,不用澆水。

 而庭園型「綠屋頂」最難上手,也較少人選擇,因為屋頂結構要能承載土壤和植物的重量,同時要設計排水系統與隔熱,因此房子若已經蓋好,就不太適合庭園型「綠屋頂」。

 2020年,台北市政府在市中心的大安森林公園內新增「綠屋頂」示範區。在大安森林公園兒童小舞台旁,有種滿各式蔬菜瓜果類的盆缽型,也有以耐旱植物鋪成草皮的薄層型,還有歐式庭園風的庭園型。市長柯文哲表示,市府各級機關、學校的「綠屋頂」已達一定成果,下個目標要推廣到私人機構與家庭住宅,讓「田園城市」變產業。

 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處園藝科長楊國瑜表示,「綠屋頂」除了可增加城市綠地,也有調節建築溫度、回饋公益甚至陶冶身心等好處。以校園的「綠屋頂」為例,平均可使建築物降溫0.5到4℃,減少了校園空調的使用量,達到節能減碳效果。許多「綠屋頂」踐行者也響應公益回饋,將種植的蔬果轉贈養護機構、長照中心等單位。據統計,2018年就有347公斤的公益蔬果捐贈,還不包括許多鄰裡間共餐、共享的蔬果。楊國瑜說,近年來「綠屋頂」在台北供不應求,越來越多民眾加入到種植「綠屋頂」的熱潮中來。

[責任編輯:刁瑾玲]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