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 陳祖恒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新一份施政報告最大亮點,就是有資助青年北上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亦有扶助創業的「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等。坊間質疑政府是否有意「送走」香港青年?或這是港青千載難逢的機會?港青到底應該留在香港這個「舒適區」,還是到內地大灣區城市「尋找事業」?
今日大灣區的發展勢頭、機遇之多,令筆者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當時香港因工業化而經濟騰飛,與其他三個亞洲地區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近年,隨世界格局的變化以及內地城市的崛起,香港的傳統優勢已沒有以前那樣明顯;在一河之隔的大灣區城市,例如深圳卻不同,它處於前所未有的好時勢。
今日的大灣區,感覺就如往日香港一樣,時代的潮流和港人的努力促成了黃金時代,那時香港很多機遇,只要願意勤勤懇懇地工作,就能成功;以當時的紡織業為例,哪怕只是做一些買賣零件的小生意,也能成為老闆。今日的大灣區也是如此,不少港人毅然北上,最終闖出一片新天地。
成功故事在北方
筆者曾經看新聞時,看到一個本港大學畢業生,與同學研製出防盜藍牙卡片,並向不同製造商銷售,進一步開發自家品牌行李箱,之後把研發中心移至深圳前海,得到專才、資金,並開始在內地生產及銷售,及後完成A 輪融資,股值已達一億元人民幣。如果這名青年畢業後留在香港工作,現在會是怎樣呢?
今日的灣區,有人才、有資金、有完善的供應鏈,亦有出口和龐大的內銷市場,還有國家的中長期地區及經濟發展藍圖。就如深圳的智能科技產業,在深圳的電子市場上,各項「原料」齊備,一旦研發出原型,就可以從數以百計的工廠中物色代工的工廠,零件供應商及產品製造商都「同處一地」,加快了創新流程。大灣區匯聚一切就業、創業應有的元素,只要港青願意踏出一步,機會就在眼前。
香港的年輕人,應把握眼前的機遇,就如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的上一輩甚至上兩輩那樣,讓「時勢造英雄」。而且,現在的港青若去大灣區發展,還能得到特區政府的扶助以及內地的政策支持,要「尋求事業」,何愁沒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