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建聯副秘書長 顏汶羽
筆者早幾天從媒體報道中得悉勞工及福利局羅致光局長問「為何當失業率是4%時,我們要幫,但當失業率跌至3.99%時,我們就不幫他們呢」這個問題,政府應該比社會上每一個市民都會清楚。
失業主要分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及周期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是指勞工及職位空缺的配對過程中有資源不對稱的地方而造成的失業,是短期及過渡性的。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工的技能與現時市場上的職位空缺所需要的不一致令勞工失業,這是較長期及需要再培訓勞工的。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周期而造成的失業情況,經濟不景氣,企業倒閉、裁員而令人力資源需求減少,產生失業。每個城市均會有自然失業率,即在全民就業下仍然會有失業的情況,基本上便是結構性失業加上摩擦性失業的總和。
要再減少這兩類失業情況,香港勞福局推行過不少措施,如交通費支援計劃、中年就業導航計劃、先聘請後培訓計劃、就業掛鉤培訓課程、行業性招聘中心等等。但對處理周期性失業問題,當然治本之道是令香港經濟走出衰退,但在政府持續一年多的抗疫工作下,疫情仍是反覆,經濟在可見的將來仍未能回復正常,失業率只會持續上升。因此,推行有時限、短期的失業援助金是協助這班忽然被失業的勞工,他們可能是中產家庭,因擁有資產亦未能申請失業綜援,亦不能因此而賤賣資產。每月6000元、為期半年的失業援助金只不過是在市民最艱難、最無助時扶一把的力量。因此,勞福局要細分失業的成因,亦要了解失業者的實際需要及困難,推行具針對性的措施支援。故此,這不會是羅局長所說,無論失業率如何,這群失業者的需求都沒有分別。
「審時度勢」是解決最急切問題
另外,羅局長又形容政黨很喜歡「審時度勢」,形容政黨人士今天說一番話,日後經「審時度勢」後,又會說另一番話。羅局長本來也是政黨中人,他應該深深體會了政府的官僚作風後,便有感政黨人士變化太快。香港社會變化急速,社會問題的成因也會常變,不同的成因要用上不同的政策倡議才是對症下藥。而非政府施政效能低,推行60至64歲兩元乘車優惠也是用上三年時間,降低職津工時要求也要用上一季時間,連派錢也要用上大半年的行政準備。「審時度勢」是回應當下社會最急切的問題。
筆者明白羅局長是一個社會學家,分析政策是由理性、務實、客觀的角度出發,但局長從來忽略了市民的感受,政策並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工具,而是一個有溫度、有感情的連繫,正正代表着政府如何對待市民。「以民為本」才是政策分析的出發點,數字分析、文字報告只是分析的輔助工具,最重要是市民的感覺及回應。(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