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福建 > 特别报道

泉州见证古港辉煌

2014-06-25
来源:香港商报

  走进千年古港泉州,散落各处的「海丝」遗蹟令人目不暇接,如同翻开一本丰富的史书,记者得见昔日「东方第一大港」的迷人风彩。这座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最直接关系的城市,从各方面佐证着古代「海丝」的灿烂历史。早在千年前,泉州就是东方巨龙眺望世界的窗口。由此出发,铺就一幅「梯航万国」的辉煌长卷,在中国航海史和外交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泉州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沿线国家和地区。如今,这里仍保存着众多的、足以体现那个辉煌时代的航海与通商史迹。

  千年古港留下灿烂遗产

  泉州在唐代能成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不仅仅是海岸线长,天然良港资源优越,还有深层次的原因--中原文化、古越族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长期互动、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泉州文化,这种多元文化赋予泉州人吃苦耐劳、敢拼会赢的个性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创造出了一段世界海上交通史的奇迹。

  据学者研究,泉州是10-14世纪中国海洋经济繁荣的代表,是中国主要的沿海贸易中心,以及中外交通的中心枢纽。拥有1500多年对外开放历史的泉州港,历史上曾以「四湾十六港」闻名于世。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因「海上丝绸之路」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至今拥有「海上丝绸之路」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如圣墓、清净寺、九日山祈风石刻、航标塔、700年宋代古船等文化遗存,展示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至今在泉州,仍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00多处,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1个。可以说,古代「海丝」的历史印记,活在了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每一寸肌理之中。

  祈风石刻记录海丝历史

  在泉州市丰州镇九日山摩崖石刻前,65岁的原九日山文物管理所所长胡家其如数家珍,向记者讲述了九日山作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

  九日山这座海拔仅百余米的小山,因「山中无石不刻字」而与众不同。仅西峰的半山腰,就有篆、隶、行、楷各种字形、大小各异的石刻。这些石刻如同史书,记录着泉州作为海丝起点时期的民俗历史。

  宋元时期是海丝贸易鼎盛时期,泉州作为当时公认的「东方第一大港」,船舶来往频繁。远洋航行须藉助风力,对从泉州港口出航东亚、东南亚的船只而言,每年9月至11月要乘西北风而去,每年4月至6月要随东南风归来。因此,官方会每年两次举行祈风仪式,求海神保佑海船一路顺风。

  据胡家其介绍,九日山现存古代摩崖石刻77方,其中宋代石刻61方。这61方石刻中又有10方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记录了公元1174年至1266年期间11次官办祈风仪式。

  这是现存惟一的古代中国政府有关航海事宜举行国家祭典的真实的石刻文字记录,成为当时泉州海外贸易繁盛的独特见证。

  「涨海声中万国商」胜景可寻

  在石狮石湖古码头,始建于北宋的六胜塔巍然屹立于泉州湾入海处。这座古朴的千年古塔,是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也是泉州湾主航道的古航标。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告诉记者:「古代商船远洋主要依靠风向和洋流,出于安全的考量,船只会尽量靠岸边海域行驶。每当远航归来的商船见到六胜塔,便表示离泉州港不远了。」

  如今,曾经热闹繁荣的古港景象已无迹可循,惟有岸边那座连接顺货码头的石桥,见证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而在几公里外,一座同样以「石湖」命名的现代港口正在崛起。六胜塔的古朴与石湖港的现代相映成趣,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港口城市的悠远历史与现代传承。 虽然历史进程中有起有落,但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双向通航、贸易从未断过。泉州港前年已进入亿吨大港行列,目前泉州港已开通航线130多条,其中外贸航线30多条,与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28个国家和地区开辟国际运输航线。同时,泉州港正加快码头泊位建设,截至2013年底,已建成投产码头泊位86个,其中万吨泊位24个。去年泉州进出口总额达291亿美元,其中与海丝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占52%。

  德化陶瓷:海丝重要精神载体

  作为古代「海丝」的重要物质载体,陶瓷产业发展在泉州由来已久。据学者研究,10-14世纪德化县窑址遍布,迄今已发现外销窑址185处,其密度居全国前列。这也应证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一条「陶瓷之路」。

  在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福建泉州德化的屈斗宫古窑址,长达150多米的宋元古窑诉说着当地陶瓷业曾经的辉煌。这里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从宋代开始,德化陶瓷大量外销欧洲、东南亚、中东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产品。

  在德化陶瓷博物馆展出的大量古代陶瓷精品,非常直观地说明了德化陶瓷是古代海丝的重要载体。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告诉记者,现存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南海一号」沉船上打捞出来的有8万到10万件陶瓷,统计发现其中三分之一都是德化陶瓷。这说明德化陶瓷在宋代就依靠泉州港出口到海外。当时马可波罗从泉州港带一部分德化陶瓷到欧洲,所以宋元时期的德化白瓷也被叫做「马可波罗瓷」。

  中国的民窑世界的官窑郑炯鑫说,德化陶瓷不仅从宋代开始出口到国外,这一千年来一直连续不断,包括明代最突出的德化白瓷出口到欧洲,被称为「中国白」,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所珍藏,当时多作为欧洲宫庭贵族使用的奢侈品。因此很多专家认为,德化陶瓷在中国虽然是民窑,却是世界的官窑。

  走进今日的德化,陶瓷业蓬勃发展,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并驾齐驱,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在德化「蕴玉瓷庄」展厅,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的陶艺作品风格多样,从传统的观音佛像到后现代艺术,令人耳目一新。「德瓷缘」主人林国华说,今天的德化仍然是中国重要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福建省佳美集团陶瓷文化生活馆展厅,记者看到,传统手工陶瓷制作工艺和现代西洋工艺巧妙结合,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都融入到了一件件精致的陶瓷艺术品中。佳美集团日用陶瓷部总经理苏逸侃介绍,福建省佳美集团自1992年成立以来,集团秉承瓷都德化千年陶瓷文化,集精雕细捏艺术之大成,尽各工序终极之巧造,糅合科技与艺术之完美,喷发出陶瓷文化之精华。产品选材精、做工细、造型美、装饰巧、含义深、白如雪、润如玉、透如娟,已成为东方艺术之珍品。

  去年德化县陶瓷总产值达150.1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就高达106亿元,对外出口成为陶瓷年总产值数额提升的主要驱动力。

  近日,泉州德化县首次迎来了埃及等11个阿拉伯国家23名官员,他们莅临泉州工艺美术学院研修。双方在商务洽谈上开展了进一步的交流。评论人士认为,此举有助于促进泉州跟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升级。

  世界多元文化宝库

  站在泉州开元寺东塔俯瞰泉州市貌,古老的庙宇建筑与不远处的现代化高楼和谐共生。走进泉州的大街小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建筑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体现了来自于中东、东南亚、印度以及西方世界的不同文明的交融。

  船来船往,泉州繁荣了经济,也繁荣了宗教。泉州至今保留着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珍稀历史遗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不同宗教信仰的和平共存,堪称人类文明的典范在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展示着大量宋元时代的石碑,这些石碑融合了印度、阿拉伯和中国的艺术元素,是宋元时期泉州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友好往来的见证,是泉州多元文化的生动再现。

  在晋江华表山麓草庵,记者见到了现存世上惟一的保存较好的摩尼教遗址。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参观草庵后,认为它是这次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这为后来泉州申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提供有力的实证。身处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汇点,泉州自古便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宝库。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的泉州,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广泛而密切的往来。作为仅次于亚历山大港的东方大港,中世纪在泉州居住的各国商人、特使、旅游者和「传教士」数以万计。多元文化的并存和融合从那时起就成为泉州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特色。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在泉州。2013年泉州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一同当选东亚三国首评的「东亚文化之都」。这些世界级的文化头衔,最主要得益于「海丝」的泉州元素。

  千面泉州 领跑「海丝」

  每次来到泉州,感觉竟完全不同,而与这座城市更深入接触后你会发现,泉州的多面,来自于她的多元。

  这座不大的城市有着出人意料的包容:中西方的各种宗教在这里完美融合,千年流传;古老的佛教庙宇开元寺、伊斯兰风格的清净寺,与现代化高楼相益成趣;忙碌的商人与专注的学者相得益彰。

  随便走入某一条街巷,一不小心就可能撞入古代先贤们曾经的领地,比如南门万寿路的思想家李贽,西街甲第巷的闽学之祖欧阳詹,东街的着名史志学家何乔远,北门街都督第的抗倭英雄俞大猷,安海的五里桥号称」天下五桥长此桥」,还有释雅山公园的施琅大将军,以及足迹遍布泉州各大小寺庙的一代名僧弘一法师……这些散落在泉州各个街巷的历史文化名人,虽然早已泯灭在历史的风尘中,化为泉州史册上灿若星辰的象徵符号,但泉州人依然可以在某个静谧的午后,通过寻访,与先哲们神交。

  不了解泉州的多元,你便不会理解,为何复旦大学已故女校长谢希德、香港散文大师董桥、内地诗人舒婷、台湾诗人余光中,都来自于这一片土地。

  多元文化赋予泉州人吃苦耐劳、敢拼会赢的个性和海纳百川的气度,也奠定了泉州傲人的经济实力:经济总量在闽省牢牢占据「一哥」宝座,晋江模式、石狮经验、品牌之都声名在外,德化陶瓷、南安水暖、安溪茶叶享誉四方。

  重走「海丝」,不是为了怀念昔日的荣光,更多是为了传承「海丝」背后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

  新「海丝」引起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思考。在德化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主人、泉州人吴金填看来,「海丝」就像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而陶瓷正是海丝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吴金填说:「21世纪对整个人类有贡献的应该是东方文化和价值,此时我们要输出的,是重新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我们需要重新建立东方的价值观,通过陶瓷这一物质载体输出,再次对人类作出贡献。」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表示,重振海丝需要认识到艺术与文化的重要性,拓展海丝要从被动变成主动。要恢复之前充满自信的文化输出,需要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整个社会去推动。

  秉承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海丝」精神,新「海丝」路上,泉州注定是领跑者。李颖

[责任编辑:刘深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