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大學子尋覓地方語言文化
--湘潭大學團委學生干部社會實踐團赴江西婺源暑期調研
【香港商報訊】(實習記者王芮)習近平在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為深入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地方傳統語言文化,認真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湘潭大學團委學生干部社會實踐團,自8月22日到26日在江西省婺源縣展開為期5天的暑期社會調研。
8月26日上午,湘潭大學團委學生干部赴江西婺源社會實踐團沿着一條38公里二級公路抵達了被譽為“吳楚鎖鑰無雙地,徽饒古道第一村”的浙源鄉。浙源,以浙源山(浙岭)而名,《婺源縣志》載:婺諸水俱入鄱湖,惟此山水東流入休達浙,故名浙源。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武俠小說大师金庸祖籍地。 為了充分了解地方語言文化,團隊分為兩組進行調研。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村民,通過走訪、詢問等形式去了解當地基本情況、地方語言文化與旅游開發相結合的建設現狀。
第一小隊伴着潺潺溪水,越過古老風韻的小橋,一眼就被査金榮老爺爺家門口的鎮妖碑與八卦鏡所吸引。老人年過半百,普通話卻十分流利。通過詢問我們發現查爺爺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20歲就在外打工,所以在溝通上並無障礙。由于浙源縣地處偏遠,且沒有開發相關旅游業,所以方言的保留還比較完整,雖然如此,在外打工讀書的兒孫受普通話影響頗深,回來探親時,婺源話已不是很標准。全村大部分人都是查氏姓,老人給我們推薦了編寫查氏族譜的查客老师,我們沿着鄉間小路,一路上的村民都很熱情,小朋友甚是歡樂的在小溪旁戲水。遺憾的是當我們在小朋友的带領下到達查客老师家時,隔壁鄰居談到查客老师已搬到縣里居住。,然而,淳朴的小朋友們給了悵然的團員們一個新的驚喜,跟在當地小朋友身后,我們來到了他們口中的“最美的庭院”還沒踏入門口就聽到了熟悉的歡笑聲—我們第二小隊正與庭院的主人在侃侃而談,真是無巧不成書。這家老人是一對幸福的夫妻,家中牆上都是滿滿幸福與歲月的痕跡,有記憶的照片,工整的書法,愛意的繡花鴛鴦圖。聽鄰里談到這家老人,是非常有文化底蘊,在以前是大戶人家,現今也是擁有很多地畝。老人因為我們的來臨顯得非常的開心,與老人聊到自己的兒孫,說自己的孫子都也以對婺源話有了陌生感,孫子到來看望老人時,有時都已聽不懂老人的婺源話,“奶奶,你說什麼我聽不懂了”。老奶奶昂揚的說,“我們不能忘本啊!”現在堅決要求兒女們要教孫子們說家鄉話。老人覺得自家的家鄉話是最美好親切的。
我們返回的路上,當地的可愛的孩子們一直陪伴着我們到村口,我們詢問到,小朋友們大都是從上學之后才學會的普通話,父母大多是都在外打工。對此,團隊成員們感歎新農村社區的語言文化,在城鎮化背景下逐漸“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