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于高平北邊丹朱岭南麓,在晉城市郊區出太行山至河南博愛縣,在沁陽縣北金村匯入沁河。主流全長 162公里,在省境內120公里,縱坡0.76‰,流域面積315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4億立方米。《東周列國志》 中講,戰國時,秦趙 “長平之戰” 秦將白起擊敗趙軍后,將40萬名俘虜全部坑殺,血染紅了河水,俗名丹河。此據頗不可信。明清時,司昌齡 《丹水源流說》: 丹朱岭則山之脊也,其水南流者為丹,北流者為漳。丹朱岭一峰東峙,名曰鳳頭; 一峰南迤,名曰仙公。仙公之北,鳳頭之西,深澗有泉,土石及少皆赫色,說者謂之丹水之源。從地質構造講,是紅土被水沖刷入河 “丹”。古代丹河水豐,用以灌溉和漕運,始于唐代。明人郭經 《小丹河圖記》 記述了丹衛運河及漕運情況。將中原糧食經丹衛運河運至北京。1960年晉城市建任莊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300平方公里,年來水2163萬立方米,年來沙80萬噸,壩高35.3米,總庫容8432萬立方米。上游支流建有山耳、來村、石末、陳渠、西倉、東倉、釜山、杜寨、趙莊、明東、明西等11座小水庫,總庫容2698萬立方米。丹河較大支流有東大河、許河、巴公河、白水河、白羊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