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張杰報道:11月15日,第六屆海峽兩岸(武夷山)朱子文化節期間,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將聚首武夷山下,探討交流《近思錄》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近思錄》作為新儒學的綱領,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貞下起元、歸根復命的意義。”臺灣知名學者,朱熹第二十六代孫朱高正表示,朱子學是過去數百年東亞文明圈傳統文化的主流。
據介紹,《近思錄》是南宋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和呂祖謙在武夷山寒泉精舍合作,收集北宋“道學四子”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的語錄622條,按道體、為學、致知、存養等14個問題進行歸納為十四卷,成為朱子理學思想和學派確立的標志,被國學大師梁啟超列為國學必讀書之一。與會專家學者共同認為,《近思錄》是一部串起七百年理學史的著作,對復興儒學、傳播儒家精神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和長久影響,應當持續挖掘《近思錄》學術思想價值以及弘揚朱子文化。
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會長潘朝陽指出,《近思錄》不僅在兩岸有巨大影響力,還影響朝鮮半島、日本學界八百多年,并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傳入歐美等地區。
潘朝陽介紹說,《近思錄》成書已八百四十年了,它標志著中國儒家道德倫常之教在內圣外王的基本觀念和智慧,如今中國人若能虔誠一志地讀誦學習,必能培養成為當代的儒家君子。他說:北宋儒學初起之時,胡安定(瑗)、孫泰山(復)、石徂徠(介),皆卓然有儒者之矩范,故后世尊稱為“宋初三先生”。這一輩學者的精神企向,主要可以歸結為三點:一是尊師重道的人格道德倫常之教;一是道統;一是文化意識。此第一個方向是孔子本有的常道慧命之教化,第二個方向是中國文化的軸心:孔孟一脈相傳的“道統”,第三個方向則是以孔子之道為主體的中國文化意識。重新喚醒中國人三大方向。
作為朱熹的第二十六代孫,朱高正認為,《近思錄》是兩岸同胞重新認識優秀傳統文化的終南捷徑。朱高正表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光靠經濟建設不足以保證后繼的可持續發展,在關鍵時刻應搶救被冷落疏忽的優秀傳統文化,恢復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近年來,武夷山持續精心打造“武夷書院講壇”,培育書院文化、傳揚朱子理學,這些已逐漸成為武夷山文化建設的重頭戲,而朱子文化節亦成為兩岸朱子文化研究交流對話的平臺。辦方表示,武夷山每年舉辦六場“武夷書院講壇”活動,邀請眾多知名朱子學研究者前來授課,對朱子文化的各類議題進行學理分析和實踐解讀,“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常態化普及朱子文化的高層次平臺。”
據悉,本次學術交流活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朱子學會、中華朱子學會、福建省社科聯、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臺灣朱子研究協會聯合主辦,翼在促進朱熹及其思想文化研究成果交流共享,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發展。
當天,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的《近思錄》新書亦在交流會上發布,該校還向武夷山市和武夷學院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