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拓海而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重要门户。
在唐代中期至五代期间,福州是「海丝」的重要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并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诠释着当年福州港的繁华景象。而令福州人最引以为傲的不只是盛唐时期的繁荣盛况,更有明代时期郑和以长乐太平港为基地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探寻古蹟,因缘际会,福州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福州「海丝」 史话兴衰
福州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310公里,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福州人擅长航海、贸易的特点,使其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重要门户。
福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结缘,要从汉代说起。汉代,福州港始称东冶港,海船泊于时称「冶城」的还珠门外,交趾七郡贡品,泛海而至东冶,再由水路转运至江苏沛县或山东登莱,由陆路运往洛阳或京都,并与中南半岛、日本等地开通了交通航线,由此奠定了福州港居于南下、北上枢纽的贸易格局。中唐以后,福州成为当时重要对外贸易港口。
五代王审知治闽时期,鼓励民众发展海上贸易,积极推进与朝鲜、高丽、日本及东南亚、阿拉伯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并不断将海外商贸所得向中原朝廷进贡。
宋元时期,福州港的对外重点侧重在北上与日本、高丽的交往。明代,福州港以太平港为主,郑和七下西洋舟师停靠与此,并以此作为扬帆起航的基地,商贸活动在此活跃起来。明成化年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回福州。
清代,福州被辟为中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各国商贾云集于此,书写闽都海商文化最为繁荣的一段。海上贸易的繁荣,亦带动城市商业文化的递进,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至今保留有当时作坊、店舖与商行会馆杂陈的街市遗蹟,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福州「使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历经千百年,福州港遗存着厚重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积淀。时至今日,织缎巷、横锦巷、机房里,这些与纺织业相关的地名,无声地见证着福州丝绸织造的辉煌,传延着古代手工业文明的灿烂;迥龙桥、东岐码头、圣寿宝塔仍守望着福州港的繁荣,记忆着中外商贸往来的盛景。
开闽王高瞻远瞩辟甘棠港
在福州整个「海丝」的历史发展中,有两个着名的历史人物不得不提,一个是唐末五代时期在福州建立闽国的王审知,另一个就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七下大西洋的航海家郑和。
说起王审知,在众多历史学家看来,这是一位具有高瞻远瞩,鼓励贸易、招徕海中番夷商贾的良主明君。王审知治闽时,致力发展海上交通。他从治理福州对外交通的航道入手,下令凿去位于福州之北的黄崎海道中梗舟之巨石,开辟甘棠港。
在王审知治闽前的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福州港在南北海运中的中心位置,又重新受到重视,海上交通事业再度勃兴。与海外诸多国家和地区如朝鲜、日本,东南亚及西亚诸国,波斯、安锡等地的海上交通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外贸活跃,各国商人接踵而至。
唐末五代,王审知在此建立闽国,但此地地狭民少,经济落后,百废待兴,实力不足。为了保全闽国势力,王氏审时度势,在前人的发展基础上,积极发展生产力,开拓进取,鼓励发展贸易。在政治上交好中原王朝,上表称臣,藉此牵制强邻;在经济上则鼓励对外通商,征取商利,以充国用。当时由于闽西、闽北对外陆路交通不便,不得不依赖东面的海上交通,发展海外贸易。总的来说,王审知在此开辟甘棠港,是有其客观的需要的。
王审知发展海上交通的目的。一是,招徕海外蛮夷商贾,扩大与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的海上贸易;二是,沟通南北海上联系与五代王朝保持友好关系,并将从海外贸易中得来的金银、香药、犀角、象牙、珍珠、玳瑁,蔷薇水等以「朝贡」的形式转贩北方,以赚取利润。当时北方的广阔市场,正是闽国发展海外贸易的依托。往北方诸港的福州以北航线是否畅通,对闽国政权来说至关重要。
闽王祠始建于五代,坐北朝南,原为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居住的府第。王审知治闽29年间,促进了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政绩卓越,后人誉称「开闽王」。
长乐太平港见证七下西洋
在世界的航海史上,人们不得不提的一个伟大人物--明朝时期从长乐太平港出发七下西洋的着名航海家郑和,其七次远洋航行在其规模和所取得的成就上是史无前例的,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郑和下西洋每一次都要先到福州长乐太平港,「累驻于斯,伺风开洋」。由此看来,长乐太平港就是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
郑和在此招募水手、修造船舶、补给粮草,并等候季风以适时扬帆出海。
走在长乐太平港上,我们可以遥想当年郑和舟师下西洋的壮观场面和恢宏气势--旌旗蔽日、浩浩荡荡千帆竞发,满载一船船的丝绸、陶瓷等货物顺风南下,带着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友好情谊去征服海洋。
「天妃灵应之记碑」是郑和下西洋的最好见证。碑通高1.62米,碑体宽0.78米,厚约0.16米。碑用黑色页岩作为原料,碑额刻有祥云捧日图案,中央是篆书「天妃灵应之记」,两旁阴刻如意云水纹,碑体四周边框刻有缠枝番莲纹。碑文有31行,一共1177字,记述了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以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务、航行时间、船只、人员等情况。
后人为了纪念为海上丝绸之路做出巨大贡献的郑和,其七下西洋的足迹在今天的长乐依然清晰可寻。长乐市兴建了郑和广场,建成郑和航海馆、郑和巨雕、三宝亭、太平港帅营、郑和船、祭海坛、郑和舟师起锚处等多处纪念性建筑景观。行走在长乐街头,郑和的影子随处可见,如郑和公园、郑和路、郑和桥、郑和大酒店等,足见郑和对后世长乐人的贡献和影响。
「海丝」足迹
在福州可以看到,一些经过风雨飘摇年代,历经时代变迁的历史遗蹟至今仍保存完好,通过古墓碑里的记载和古码头的历史痕迹,过去的辉煌历史尽展眼前。
●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
位于鼓楼区庆城路闽王祠内。唐天佑三年(906年)敕立。碑文记载了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政绩,其中多处记载了唐末五代福州与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进行海外贸易的相关内容,有力地证明了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
●怀安窑址
位于仓山区淮安村。窑址分布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1982年考古发掘。该窑址所烧造的瓷器大量外销日本等地,在日本鸿胪馆遗址和沉船中均有发现,见证了福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盛,是研究南朝至唐五代福建陶瓷烧造技术及陶瓷外销的重要资料。
●邢港码头(迥龙桥)
位于马尾区闽安村。邢港码头分布于迥龙桥南、北两侧,呈内八字形排列。迥龙桥始建于唐末,横跨邢港。柱头所刻宝奁、莲花、海兽等为唐代原构,也存留狮子戏球等明代构件。邢港码头与迥龙桥的修建,沟通了邢港南北岸的交通,见证了繁盛的海外贸易历史。199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岐码头
位于马尾区东岐村,码头建造独具匠心,是古代闽人对外商贸往来的重要码头。
●圣寿宝塔(天妃灵应之记碑)
位于长乐市吴航镇塔山公园,是中国与西洋群岛等亚非国家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是研究明代海外交通史及中外交往史的珍贵资料。圣寿宝塔,又称三峰塔,宋政和七年(1117年)建成。该塔是郑和远眺太平港的了望塔,也是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是郑和下西洋事件的重要物证。
●天妃灵应之记碑
位于长乐市郑和史迹陈列馆,明宣德六年(1431年)立,全文1177字,详细记载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务等史实,是中国当今仅存的最原始详细记载郑和航海史实的珍贵资料碑刻。
●登文道码头
位于长乐市潭头镇文石村,是古代长乐商客出远洋的始发地,是重要的商贸码头。附属文物有明代摩崖题刻二方,清代碑刻三通。
婉约与豪放 福州的AB面
在内地省会城市中,福州是一座相对低调的城市。即便在省内,它也不是高高在上,以「老大哥」自居。有人说,它聚财不如泉州,声名不如厦门,仿佛被遗忘在历史的后排。
但随着你对这座城市更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福州的低调缘于闽人的务实,低调并不能掩盖这座「有福之州」厚重的历史底蕴,以及其背后积聚的潜能。须知这座城市诞生了林则徐与严覆。
在三坊七巷街口,一座雅致的独门小院引人瞩目,这是曾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的林觉民的故居。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座房子也是着名作家谢冰心的故居。原来,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冰心(谢婉莹)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福州的不简单,由此可见一斑。
榕树之下,温泉之上。温暖的水流在城市地下奔涌,绵长的泉脉也给福州人带来独特的享受。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那麽多文人骚客,欢喜住在福州。连时常拍栏冲冠的辛弃疾,到了福州,也不觉变得温柔婉约。他在雨中漫步于福州西湖湖畔,并吟道「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
当年漂泊至福州的郁达夫,也对福州温泉赞赏有加,多情才子恋上了这座城。郁达夫觉得福州实为宝地,「比别处稍觉得奢侈」,非未到过福州的人所能想象。
这里是宝地,也是福地。福州人久居盆地,自然条件优越,他们常常自称住在有福之州。有句福州话叫「七熘八熘,不出福州」,意思便是走南闯北还是福州最好。福州人因而自得其乐,很容易满足,「不求神仙福,只求保平安」。
但温婉安逸只是福州的A面,开放包容的海洋性格是福州的B面。因海而生,由海而始。潮涨潮落,历史轮转,海洋孕育了福州这座城市,并形成了深厚的积淀,海洋文明成为福州永不褪色的历史底色。
着眼全球的国家战略、波澜壮阔的蓝色海洋,开启了福州经略海洋的新航程。眼下,福州正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六届海交会上,福州成功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映像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市长(高峰)论坛、福州市企业家大会等一系列活动,迈出了再续辉煌的重要一步。在共建21世纪「海丝」经济圈上,一向低调的福州当仁不当,一马当先地走在了兄弟省市的前面。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