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天津 > 濱海來風

孫大海:加快建設中國北方產業創新中心

2016-12-07
來源:

  党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通過創新驅動來打造協同發展的新亮點”。為此,天津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產業創新中心”的目標。李鴻忠書記履新天津伊始,即把推進京津科技創新合作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並親赴北京出席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項目簽約。

  按照京津冀“北京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天津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河北建設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的戰略定位,天津應充分對接首都創新資源,選擇互補領域發力,為科技人才、科研院所、企業研發等創新要素松綁助力,以科技創新促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我國北方產業創新中心。

  一、天津的機遇與挑戰

  在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各地科技創新百舸爭游的新形勢下,天津近年來充分利用產業、區位和政策優勢,積極對接首都科技創新資源,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不久前,京津整合中關村和天津自主創新示范區以及濱海新區政策優勢,打破行政區划壁壘,按照“創新引領、市場主導、政府推動、互利共贏”的原則,加快建設“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力爭使之成為高端創新要素聚集、產業特色鮮明、可持續發展的國際一流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園區。

  濱海新區以及東麗區、武清區、河西區等區域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無縫對接位于北京的國家部委、科研院所和高校資源,吸引科技成果前來轉化,並建設“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一大批創始于北京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落戶濱海新區,為天津市項目轉化、孵化提供了新平台。

  但是,與“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產業創新中心”的大目標相比,如何更好地對接首都科技創新資源,最大限度地聚集創新要素,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北方產業創新中心,天津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創業氛圍還不夠濃厚。創業的原動力來源于民營企業。天津作為我國北方第一大工業城市,“小富即安”,不敢冒險,追求穩定的觀念還有相當的市場。民營經濟發展水平、規模、活力與全國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近幾年,北京對天津技術輸出額均明顯低于從天津的技術輸入額,即天津對京技術輸出高于技術吸納能力,說明天津企業的技術承接、孵化和轉化能力不強,反映出天津創業氛圍不濃。

  二是風險投資環境不夠理想。風險投資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途徑。天津以政府設立“種子”資金為牽引的風險投資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市場規則、政府辦事規則等方面,與北京、深圳有較大差距,風險投資發展不充分,民間風險資本不夠活躍,缺乏資本和項目對接環境及有效平台,出現創業者找不到投資,投資者找不到理想項目的怪圈。

  三是整體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形成。雖然天津市人才總量已超過200萬人,但創新創業人才比例有待提高。截至目前,天津入選國家千人計划200余人,僅為上海的33.8%、北京的19.8%。創新人才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區域創新氛圍的形成。天津工業產品曾經以“高”“精”“尖”著稱,曾創造出家喻戶曉的“三大件”品牌,但是現在,天津沒有一家像騰訊、阿里巴巴、百度、華為這樣的創新高科技企業。

  四是市場化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天津,創新活動主要仍以政府主導,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創新環境尚不夠健全,圍繞企業創新的條條框框還比較多,審批程序較為繁瑣,后繼政策跟不上,技術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難以跨越。以生物醫藥研發項目為例,承受了巨大技術風險、資金風險研制的創新藥物進入臨床階段后,往往缺乏相應的政策性資金保障,更難以找到急需的投資,許多臨床藥品不得不賣給外國公司,最終的價值及潛在的效益落入外國公司之手。

  五是政策落實有待進一步到位。天津市及各區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和創新成果轉化的政策,但在實際操作中落實不到位。如鼓勵在職科技人員離崗創業,規定5年內保留其原有身份,相關單位基本上不支持在職人員離崗創業;而科研人員本身由于安逸、穩定的工作環境以及創新創業面臨風險等因素,缺乏創業的勇氣。

  二、打造中國北方產業創新中心的幾點思考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天津須將“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產業創新中心”和北京“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有機結合,深度對接首都創新資源,廣泛吸納創新創業人才,努力吸引風險投資及其他各類資本,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大力扶持民營經濟,確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創造條件增強企業創新活力,用政策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完善創新利益分享機制,提升官產學研用金協同創新能力,造就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創新企業,鼓勵企業推出自己的殺手鐧產品,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從而將天津打造成我國北方產業創新中心。

  一是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大膽作為。各級政府應破除一切制約創新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障礙和藩籬,與北京主動對接,制定精准對接政策,形成“主動作為、主動思考、主動創新環境政策”的良好局面。

  在服務理念上,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先商后政”,把企業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拆除民營經濟發展的隱性門檻,讓投資者得到尊重和高效服務。

  在服務和行政許可舉措上,進一步深化合作互通:(1)推動京津冀資質認證、檢測機構的全面對接,實現三地認證及檢測結果互通,避免時間和資金上的重復消耗;(2)京津冀其中一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在另一地自動享受相關政策,不再重復認定;(3)三地評定的職稱、人才證、任職資格等相互承認,就高不就低享受各自政策或待遇;(4)實施京津分居高層次人才家庭子女就學便利化,根據實際情況在兩地居住區域就近選擇學校入學;(5)建立三地知識產權保護合作聯動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的交流和快速轉化。

  京津各區可立足片區化、功能化,實施有效對接,根據兩地各區優勢,分別指定相互對接的區,采取干部交叉掛職、建立合作科技園、平台,聯合出台激勵政策等方式,實現兩地資源、項目和政策對接。

  二是深度對接教育科研資源。抓住北京“十三五”期間“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屬高校通過整體搬遷、辦分校、聯合辦學等多種方式向郊區或河北、天津轉移疏解”的有利機遇,推進兩地高校教师互派、學分互認、學生聯合培養、建立聯合實驗室等,促進兩地高校融合及協同創新,提升天津高校科技創新水平及成果轉化效率。推進研究機構深度對接,通過項目合作、資源共享、實驗室開放、人才聯合培養等方式,開展科技創新合作。鼓勵兩地研究機構互設分支機構,以利于就地使用優質科技創新資源。

  三是深度對接創新平台。搭建高水平的聯合中試基地、產業創新中心、技術轉化基地、創新戰略聯盟等平台,促進京津兩地科技創新資源和成果的開放共享,或以協會、聯盟形式整合京津冀創新平台,為三地科技創新資源流動提供便捷渠道。建立儀器設備共享資源網,提高精密儀器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復購置,降低創新創業成本。推動京津兩地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合作、流動、差異化發展,促進孵化項目的異地加速成長。以天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契機,京津聯合設立離岸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促進京津冀科技計划對全球開放,在自貿試驗區實現資金、設備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方便流動。

  四是深度對接兩地發展優勢。充分利用連接兩地的高鐵網,加密車次,強化同城效應。以京津未來科技城合作示范區和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建設為抓手,完善京津創新合作機制,形成同城化管理協調機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選擇互補領域進行重點合作。兩地各區縣可共建科技產業園區、創新基地、技術市場、成果轉化基金以及產業基金等,以天津的成本優勢對接北京創新資源和成果,形成成本階梯效應,構建完整產業鏈。

  五是深度對接風險資本市場。整合京津冀現有技術交易平台,構建面對三地的技術交易市場,實現風險資本與三地項目技術的充分對接,讓天津的好項目充分展示在投資人視野中;利用政策和成本綜合優勢,吸引資本—技術對接項目落戶天津。充分發揮濱海新區金融創新政策優勢,推動金融投資服務多元化,整合京津冀天使資金、風險資本、政府引導資金等資源,構建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和產業基金的鏈條,打破成果轉化特別是中試投入不足的“瓶頸”,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六是對接中介及服務機構。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要實現人才、資金、項目等資源的快速合理流動,離不開規模宏大、專業精湛的法律事務所、財務公司、投資顧問、資產評估、項目諮詢、人才招聘、獵頭公司等中介機構。應當將“一地許可,三地經營”的行政許可機制盡快落地,鼓勵現有中介機構無須在另兩地注冊,直接將業務伸展到三地,實現京津冀全區域覆蓋,以促進人才、資金、項目及其他創新要素的快速有效流動。

  七是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建設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產業創新中心,關鍵還在于培育良好的創新文化。只有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創新文化,才能為科技創新以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應當從中小學開始着手,從小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勤于動手,崇尚創新特別是創造發明的個人特質和品格。大學應該充分營造環境,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因。要在全社會倡導尊重知識、崇尚競爭、勇于變革、敢冒風險、自強自信、追求卓越、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精神,特別要強調“創新沒有失敗”的理念。

  砍柴不對紋,累死砍柴人。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不懈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牢抓住改革開放創新這個根和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聚焦對接首都創新資源,就一定能將天津打造成我國北方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創新型城市和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目標也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孫大海 系天津濱海新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責任編輯:許淼祥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