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魏達志: 跨國公司研發中心集聚中國,是憂不是喜

2016-12-26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网讯】記者黃鳳鳴报道: 2016年12月23日,由證券日報、共青團深圳市委員會聯合主辦,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金融俱樂部和深圳市前海旭昇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創新轉型與資本戰略論壇”在深圳舉行。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深圳大學經濟學教授魏達志在演講中指出,跨國公司研發中心集聚中國,對國家來說,是憂不是喜,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聚集地就是中國自主創新的重災區。

  跨國公司正在對中華形成新的創新包圍圈

  魏達志個人認為產業結構是屬於技術性結構,可通過理性調整不斷地實現協調化和高度化的發展。但是所有制結構是制度性結構,制度大於技術,制度問題比技術問題更加關鍵。2016年8月上海宣布,今年上半年新增了六家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總數達到402家,占全國跨國公司研發中心投資的1/4,這些跨國公司對研發中心的投入占到了全國的1/3。

  “貌似喜訊,實際上,跨國公司正在對中華形成一個新的創新的包圍圈,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的問題。”

  中國創新精英被國際資本廉價消費

  “許多的中國精英人才滿面春風地進入跨國公司總部研發大廈,卻意味著國家最優秀的研發人員在被國際資本廉價消費,國家的創新資源就是在這樣莫名其妙、似是而非的觀點當中大量流失。”

  魏達志以上海402家的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為例,假設每1家公司有200位研發人員,總共有8萬多研發人員。如果說複旦大學的專任教師數量2700位,8萬人相當於30個複旦大學的專任教師。

  如果說上海的研發中心是全國的1/4的話,得出的結論將更可怕,就是說中國有120家的複旦大學人才總量在為國際資本服務。“非常恐怖的數據,非常恐怖的人數,非常恐怖的規模,非常恐怖的研發效果。”魏達志連說了4個“非常恐怖”。“我們的民族在理性當中就這樣讓國際資本剖了老底,所以說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聚集地就是中國自主創新的重災區。我們提出以市場換技術,但是我們的市場根本沒有換到技術。”

  “保密”、“忠誠” 成跨國公司文化

  魏達志介紹,大量的中國企業,包括國有的民營企業當中的大量科研人才流向了三資企業,他們用大大低於本國的經濟成本,用所謂的“高薪”去培育這樣的人,跨國公司有兩條非常重要的制度已經形成了文化,形成了共識。

  第一條就是保密制度,跨國公司研發中心是對中華保密的,跨國公司公司的研發人員拿多少工資、他在幹什麼,這些不能對外說,也不會說。第二條就是忠誠制度,已經形成一種忠誠的文化,跨國公司所聘用的東道國專家必須對其公司表示忠誠,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在中國幹什麼?哪些人在幹?怎麼幹?有多少人?我們都茫然無知。當代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已經出現了有母國化為基地向全球化延展的態勢。

  幾大建議“審視”跨國公司

  魏達志對此問題深表憂慮,他認為,我們國家經曆了:崇拜跨國公司、引進跨國公司、培育跨國公司時代,現在應該是審視跨國公司的時候了。

  魏達志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第一條是要求研究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規律,對它的可控性進行數據分析。其次是我們要對跨國公司在華對我們資源搶奪進行有效的控制,必須對跨國公司引進的方式做出重大調整,跨國公司的研究機構研發機構進入中國,必須讓我們的民營企業跟他對接,不能產生繼續失控的現象,一定要獲取我們的效益。

  還有,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審視國際資本種種活動規律和行為的同時,應該培育我們自己的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讓中國的企業走出去,培育自主創新的力量,去美國歐盟世界最發達的地區招攬人才。如果跨國公司所凝聚的幾萬人才,120個複旦大學規模的人才為我們自己的創新主體所用,那將會是什麼樣的局面?當主權、創新主體、主人都是中國人時,才談得上祖國的創新發展。

  魏達志對記者說,“我不是經濟學家,只是個持之以恒的學者。”

  魏達志在演講之初,表達了他對當下“經濟學家”泛濫的反感,他認為只有符合以下兩點,才能被稱為是經濟學家:第一點是他創新了一種自己的獨特的學術研究的范式;第二點是他用這種范式成功地創造出了理論或者是應用方面能夠影響世界的著作。

  當記者問及魏達志:“您如何定位自己?”

魏達志回答:“我只是個持之以恒的學者。”

[责任编辑:林涛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