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工作目標和基本原則,從加強規劃引領、統籌有序建設、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組織落實四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吹響了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號角。10月16日,由光明新區主辦的光明綠環工作坊成果匯報會上,荷蘭國際新城研究中心(簡稱INTI)提交了一份「重量級」成果,提出一個以「3×3」戰略為核心的光明綠環發展框架,構建以水系統、慢行系統及思想認知為核心的三重體系,并提出打造「門戶山」、「都市谷」及河景片區(名稱暫定)三個戰略片區。據介紹,光明綠環項目是光明新區依託光明鳳凰城內綠地水系、串接重要服務設施及重大建設項目的發展軸帶,將從源頭控制、中間減排到末端治理進行系統性海綿城市構建,為城市生態治理提供示範模板參考。光明新區黨工委書記張恆春在會上表示,光明新區是站在海綿城市的高度在謀劃綠環項目建設,藉助荷蘭INTI專家團隊為光明綠環帶來的創新的理念和科學的工作方法,光明這片土地沒有受到傳統城市化建設發展的影響,條件非常優越,將會有很好的發展機遇。香港商報記者黃鳳鳴
海綿城市是光明新區「現代化國際化綠色新城」建設的積極探索
傳統的城市排水,雨水一降落到硬化地面就直接排了,城市排水組織是「快排式」;現在海綿城市則是「滲、蓄、滯、净、用、排」六字方針,「排」是最后一個。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是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把涉水系統整合在一個平台統一治理,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净化,系統解決內澇、水污染各種問題,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據了解,光明新區位於深圳市西北部,面積156平方公里,轄區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一方面極易產生城市內澇,目前全區有26個易澇點;另一方面嚴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依靠外部調水。為此,光明新區管委會調整了雨水控制模式,遵循源頭控制、生態治理的原則,利用透水鋪裝、下凹綠地、人工濕地、地下蓄水池等措施,逐步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净化」的海綿城市,走出了具有示範推廣意義的城市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發展的新路。
以「光明綠環」為平台構建城市整體海綿體系
10月16日的光明綠環工作坊成果匯報會上,荷蘭INTI匯報了本次工作坊成果光明綠環戰略發展框架。INTI首先提出目前綠環設計方案存在的問題,包括規劃、設計、實施各環節的欠缺和部門間的統籌協調問題,進而提出一個以「3×3」戰略為核心的光明綠環發展框架,并按照緊急性、優先性的原則提出了「門戶山」、「都市谷」及河景三個戰略片區(名稱暫定),最大化綠環功能價值,提升光明新城城市認知度品牌。在光明綠環戰略發展框架中,光明綠環系統將具備三重功能:社會功能,惠及低收入人群、高技能人才和白領、中產階層、投資者、游客等;生態功能,生態、水系連接功能,生態環境的修復及改善;經濟功能,可以提升土地價值、吸引投資。圍繞社會、生態、經濟三重功能,光明綠環將構建以水系統、慢行系統及思想認知為核心的三重體系,其中生態系統將設計從高鐵站到山體、從碧眼水庫到山體的連接點,以及茅州河等與慢行系統的連接點,既有水系景觀,提供生態品質與防洪空間,也將保留山體面積,避免道路橫穿,具備生態環境修復及改善功能;慢行系統,體現的是社會功能,主要是綠道與人行路線,要求與地平面互連、與生態系統互連,可快速地與休镕活動相聯;品牌系統,主要體現的是經濟功能,包括為綠環設計標誌性的入口,如車道上的標誌性建築,為所有的連接設計一處共通的綠色示範標誌。據記者了解,6名荷蘭專家團隊在5天時間內完成的這份「重量級」3×3戰略成果已獲得各方一致認可,將為光明新區推進建設海綿城市提供重要指導意義。光明新區未來將把光明綠環打造成海綿城市建設平台,帶動周邊地塊的低影響開發,把整個海綿體系構建起來,提升完善海綿城市整體格局。
以「四個率先」啟動26項低影響開發示範項目
早在「海綿城市」被提升為國家戰略之前,光明新區就已經開展了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範區建設的工作。在國家住建部的支持下,2011年光明新區正式取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覆,成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的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範區。這為光明新區建設「海綿城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建設「海綿城市」,規劃要先行。記者了解到,光明新區通過編制《光明新區再生水及雨洪利用詳細規劃》、《高鐵光明城站低影響開發詳細規劃》、《鳳凰城開發指導規劃》等不同層次的規劃,將海綿城市生態空間保護和修復、建設低影響開發的要求和指標落實到水系、公園、道路和地塊,從而發揮聯動協同效應。光明新區還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機制、開展課題研究、制訂政策法規、啟動示範項目,形成了1個實施方案、2個專項規劃、1個規劃設計導則、1個實施辦法和26個示範項目;先后與深圳市規土委、水務局等多部門聯合頒布《光明新區建設項目低冲擊開發雨水綜合利用規劃設計導則》、《光明新區建設項目低冲擊開發雨水綜合利用規劃設計導則實施辦法》、《低影響開發技術基礎規範》等規範性文件,從制度上為示範區創建提供保障。通過引進低影響開發的理念,光明新區開創了城市建設轉型發展的新思路,已在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中實現「四個率先」:率先在雨洪利用規劃中明確低影響開發的建設要求,率先強制一定規模建設項目配套建設雨洪利用設施,率先將低影響開發控制指標納入規劃「兩證一書」中,率先對各類建設用地控制指標進行細化,引導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截至目前,光明新區已啟動26項低影響開發示範項目,占地面積約155萬平方米,覆蓋了公共建築、住宅小區、市政道路、公園綠地、水系濕地、工業園區等,涉及建築面積370.57萬平方米、道路總長度16.32公里。其中:公共建築項目2個、市政道路項目9個、公園綠地項目6個、水系濕地項目2個、居住小區(保障性住房)項目5個、工業園區項目2個。目前示範項目以政府投資為主,通過示範效應逐步引導社會投資項目參與低影響開發的建設。
2020年光明新區將基本建成海綿城區
《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將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根據深圳市政府批覆的《深圳市光明新區低冲擊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範區整體工作方案》,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的新要求,光明新區制定了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範區的整體目標:到2020年將基本建成「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净化」的海綿城區,新增的適宜建設項目100%合理開展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流域年綜合徑流系數不高於0.45;在不改變現有地下排水管網的情况下,既有排水管網排水能力從1至2年一遇提升到3至4年一遇,暴雨內澇發生次數降低50%;雨水徑流污染物削減對比常規地區減少40%;區域綠化澆灑、景觀用水尽量利用雨水,雨水收集利用量替代區域10%以上城市自來水量;制定較為完善的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的技術標準與配套政策,形成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管理體系,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在深圳市乃至國內的推廣奠定基礎。
全球徵集設計機構
打造鳳凰城海綿城區
光明新區鳳凰城區域是光明新區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區域,也是深圳15個重點開發建設區域之一。據記者了解,鳳凰城區域內的光明綠環項目作為光明新區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平台,依託鳳凰城內綠地水系,串接重要服務設施及重大建設項目的發展軸帶,總用地面積約381公頃。該項目是由濕地公園、光明新城科技公園、碧眼水庫、麒麟山公園、都市田園等大型綠地形成基本板塊,沿東坑水、鵝頸水和綠帶形成連接廊道,與光明森林公園、觀瀾森林公園等相連所形成的。綠環項目作為光明新區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平台,將從源頭控制、中間減排到末端治理進行系統性海綿城市構建,奠定鳳凰城的海綿城區格局。為借鑒國際生態導向發展模式(EOD)的發展經驗,落實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高質量、高起點開展光明鳳凰城建設,以生態優先的光明綠環建設提升光明鳳凰城后續的開發,光明新區組織開展光明綠環方案設計競賽,面向全球公開徵集具有豐富規劃設計經驗的設計機構參與,目前項目方案正在深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