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本地新闻

貴州當代愚公黃大發 一生只為一條渠

2017-06-23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莽莽黔北深山裏,藏著一條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間蜿蜒盤旋。這條修建曆時36年之久,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水渠,滋潤了祖祖輩輩幹渴貧窮的村莊。修建這條生命之渠的領頭人,是今年82歲的共產黨員,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原支書——黃大發。

  6月11日,由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社、香港商報等50多家媒體報道團走進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對該鄉近年來扶貧工作的成績、亮點進行集中采訪報道。

  記者團走進獲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平正鄉團結村老支書黃大發家,聽老支書講解大發渠的開渠經曆及團結村的發展曆程;參觀大發渠,讓人不由感歎人定勝天的感人精神,今天我們再一次回顧老支書為一條生命渠為之奮鬥一輩子的夢,這個夢承載了老支書一生的執著、辛酸與堅守...

  時間得再次回到半個世紀前,那一年,關於草王壩修渠引水的藍圖被鋪開,老支書黃大發把實現夢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穀沙,過年才有米湯喝。”1995年前的草王壩因為缺水,全村種的是包穀洋芋,吃不上白米飯,只能吃包穀沙,無水、無電、無路,男人娶不上媳婦,光棍村的名聲不脛而走。水,是草王壩人生生世世的夢想!

  1936年出生在草王壩的黃大發,從小是孤兒,靠著給鄰村的親戚賣力氣幹粗活長大。1959年,23歲的黃大發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黃大發立誓為村民幹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23歲的黃大發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山崖,開始了這段曆時36年之久的修渠曆程。

  草王壩缺水,但幾公裏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開阻隔兩村的靈寶山,螺螄河的水就能流進草王壩。

  修渠最艱險的就是測量,村裏想花錢請施工隊來,可誰都不敢接,黃大發就自己幹。首先要在如刀削般的懸崖峭壁上標出鑿渠的高低位置,黃大發讓人將繩索拴在他的腰上,從山頂上放下去,淩空懸在垂直的崖壁上做標記。山頂到穀底1000多米,就靠這條繩索維系著,掉下去就是粉身碎骨。

  在黃大發的帶領下,草王壩村村民一幹就是13年,硬是在絕壁上開鑿出一條10多公裏的水渠,並打通了110多米的隧洞。1978年,就在水渠即將完工時,一場洪水將所有的心血毀於一旦。13年的努力失敗了,村民們氣餒了,黃大發卻心有不甘,已經50多歲的他跑到水利站去學技術。

  1992年,一場的大旱促使他帶著村民開始了第二次修渠。說起往事,老支書仍然曆曆在目。修渠期間,黃大發的大兒子雙手嚴重燙傷落下殘疾,此後,二女兒和大孫子相繼患病走了。埋葬完親人,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抹掉悲痛的淚水,帶著工具又上了山。

  春去冬來,餐風露宿,三年時間,草王壩人勒緊褲腰帶,用雙手硬生生鑿出了絕壁引水的奇跡:一條跨3個村,十餘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大渠終於竣工。

  三年後,這條全長10公裏的水渠終於修成了,清澈的山泉水沒日沒夜地流進了草王壩村的田間地頭。1995年,草王壩村第一次有了真正旱澇保收的稻田,年產量連年翻番,從10萬斤猛增到80多萬斤。黃大發跪在地裏熱淚縱橫,年年歲歲的盼喲,終於圓夢了。這年春節,村裏家家戶戶終於吃上了白米飯。

  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山引水為人民。老支書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以血肉之軀劈山修渠,以實幹苦幹帶領鄉親力拔窮根。絕壁鑿渠,老支書沖鋒在最艱險處,堅守在最困難時,亮起了一個時代的精神品牌。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渠水叩擊絕壁的回響依然鏗鏘。回望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修渠故事,找尋“年份英雄”那些光芒閃耀的信仰足跡,就是為了在新的曆史階段,探尋和汲取不竭的動力源泉。大發渠像一座曆史碑刻,銘記著那一段崢嶸歲月。實習記者 何永利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