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河南 > 欢乐地方行

濮上隨想 詩意生活

2017-07-28
来源:河南日报

  濮陽老城四牌樓

  □本報記者趙大明

  “昆吾”“開州”,你知道這是誰的名字嗎?“衛都”“澶州”“龍城”,你知道它們又隱藏著什么樣的含義嗎?如果你在一個城市,不停地“遭遇”這些頗有歷史感的名字時,很有可能恍然不知身在何方。

  這就是濮陽,一座位于河南省東北部,與河北邯鄲、山東泰安等市接壤的城市。

  “桑間濮上”“濠濮間想”……曾經,這里的生活有著說不盡的逍遙自在,給人以無限的詩意遐想。幾千年過去了,這片土地上的人間煙火,又是什么模樣?

  中華龍鄉 舊貌新顏

  在濮陽市區流連,當我連續“遭遇”路牌、商鋪招牌上的那些頗具歷史感的字眼兒時,當地文史專家張滿飚向我介紹,這些名字,無一不是濮陽古老歷史的印證。

  五帝時期,顓頊部落興盛于此,都于帝丘,始稱高陽,夏代稱昆吾國,春秋時稱帝丘。公元前629年,衛國遷都于此,凡400年。濮陽也因位于“濮水之陽”而得名。到了五代及宋朝時期,因“澶淵之盟”改稱澶州,后又改稱開德府等。金時,這里又改澶州為開州。民國初改稱開縣,后又稱濮陽縣。1949年后,濮陽縣先后由濮陽專署、安陽地區、新鄉地區等管轄。1983年9月正式建市。

  與“顓頊遺都”比起來,濮陽“中華龍鄉”的美名顯然更加廣為人知。1987年,在西水坡遺址發現的一組6000多年前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震驚世界,其中的龍形圖案被學界稱為“中華第一龍”。

  東北莊練雜技的孩子

  “龍”的印記,也一直深深地烙在這片土地上。“黃龍潭”曾是濮陽古代八景之一,到如今,濮陽鄉間也散見有一些龍王廟。“二月二”的劃龍舟,以及每年一次的舞龍比賽,都是比較熱鬧的活動,常吸引著人們扶老攜幼,競相觀看。

  走在濮陽老城,處處可見舊時光留下的痕跡。十字街有個四牌樓,顧名思義,是因掛了四塊匾額而得名,四塊匾額分別是“顓頊遺都”“澶淵舊郡”“河朔保障”“北門鎖匙”。這里可以說是老城里比較熱鬧的商業街了。放眼望去,鋪面林立。在這里,從六百居香腸等老字號到炸雞豬蹄等小吃攤,從海鮮干菜店到日雜百貨店,一應俱全,空氣里飄蕩著的,是辣椒面、香油等各種調料混雜的香氣。

  沿著十字街繞上一圈,紅磚碧瓦的大雜院和現代建筑風格的房子彼此交錯。小巷子口,三五個老人坐在小馬扎上,圍著一張桌子打著撲克聊著天兒,幾只小狗在悠閑地散步,不時吠上一兩聲,讓那些脖子里掛著大相機的、三三兩兩的游客們嚇一跳。在傍晚夕陽的余暉中漫步老城,讓人頗有穿越時空之感。

  說到濮陽市這幾十年來的發展歷程,自然繞不開一個名字:中原油田,在當地人口中,它被親切地簡稱為“總部”。1975年,隨著油氣田的發現,濮陽拉開了經濟崛起的序幕,迅速成為一座現代化工城市。也是因了這“石油會戰”,全國各地的人們趕來、匯聚、定居,職工和家屬一度有20多萬人。他們不僅成為油田開發建設的生力軍,也為這片土地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

  如今的濮陽市,除了華龍區外,還設有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省級工業園區和1個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時代浪潮的洗禮下,面貌日新月異,越來越煥發出現代都市的氣象。

  而城市中那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綠樹,街邊花園芬芳吐艷的紫薇花,無處不提醒著我,這里還是一座國際花園城市,“人在綠中走,車在樹下行,樓房花叢臥,鬧市森林中”,好一處“中原綠洲”所在。

  鄉間戲曲表演 劉小江攝

  美食戲曲人間煙火

  老家安陽的張懷發,上世紀90年代就到濮陽上學,在油田上班也有10多年了。不僅是濮陽作為“張”姓發源地讓他倍感親切,這里的生活也讓他不想離開。就拿吃飯來說,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餐飲文化。在油田,不僅可以吃到有名的豫菜,經營川菜、魯菜、徽菜、湘菜、東北菜的館子也比比皆是,極大地滿足了油田人的味蕾。不過對老張來說,最吸引他的還是涼皮,拌有辣椒油和醋汁兒,吃著簡單又舒坦。當年,這道別有風味的小吃被一機廠的青海籍職工從老家帶過來,就在這里發芽生根,至今也仍然是不少老濮陽人的心頭好。

  說到本土美食,很多濮陽人都會侃侃而談,舉上多種。不過如果你初到此地,當地人第一個推薦的恐怕是“壯饃”無疑,他們還會神秘兮兮地告訴你,四牌樓一帶的壯饃原汁原味,比較地道。

  果然,當我在四牌樓十字街附近的一家小店買了一塊兒壯饃吃下去,那種油而不膩、外酥里軟的口感真是讓人非常難忘。面餅微硬,兩面焦黃,餡兒則由豬肉或羊肉、粉皮、大蔥等做成,很有嚼頭。進店細觀之下,一整塊兒壯饃蓋滿了臉盆大小的平底鍋,壯饃之“壯”,也是名不虛傳了。

  對于身在“戲曲之鄉”“雜技之鄉”的濮陽人來說,聽戲、看雜技也是流傳至今的重要娛樂。濮陽現有的8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就有稀有劇種和雜技項目。

  提起雜技,不得不說那臺蜚聲海內外的大型國際雜技情景劇《水秀》,在高新科技影像手段和魔燈幻影元素陪襯下,華夏民族龍文化的精神用雜技等藝術門類全新詮釋,為觀眾奉上一臺視覺饕餮盛宴。如今,《水秀》常年在濮陽駐場演出,吸引了無數游人前來觀賞。

  除了雜技,稀有劇種的豐富也堪稱一絕。陪同記者采訪的濮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劉小江說,濮陽地區流行的目連戲、大平調、大弦戲、柳子戲、羅卷戲、四平調等,歷史少則百余年,多則有上千年。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它們在民間一直是“原生態”生存,直到現在,在逢年過節的廟會上,在當地人婚喪嫁娶的宴席上,都還能見到它們活躍的身影,說這些民俗活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一點兒也不為過。

  這兩年,濮陽市連連舉辦“戲曲進校園”等活動,在年輕人群體里,這些散發著傳統文化魅力的表演也是頗受歡迎。

  洪博攝

  讀書君子“濠濮間想”

  在一個300余萬人的城市里,居然生存著20多個比較稀有的劇種,在全國也稱得上是絕無僅有。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濮陽地處三省交界,各地民俗在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此外,或許也與其獨特的文化土壤有關。

  劉小江說,濮陽人是愛讀書的,當地實體書店的生意一直比較好,一些書店經常請來國學專家開講座。此外,私人組織的讀書會也不少,諸如“中原風”“桃花島”“草木間”“梅子書屋”等等,不一而足。讀書的人們定期聚在一起談天論地,分享讀書心得。

  古人說“衛地多君子”,既是君子,對待傳統文化自然就多了一份尊重、一份保護之心吧。

  濮陽“君子”們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文明,反過來,文明也在滋養著濮陽人樂觀、知足、樸實的性格。這在當地方言中也有所體現。

  筷子、椅子、桌子、襪子、帽子,在濮陽話里往往念成“筷得”“椅得”“桌得”“襪得”“帽得”。對此頗有研究的張滿飚對我解釋說,一個“得”字,不僅是語氣助詞,聽起來比“子”字親切活潑,也暗含著因“得到”而“舒服”的意思。

  春秋時期,這里有“桑間濮上”:濮水岸邊、桑樹林中,青年男女勞動、歌舞,談情說愛;南北朝時期的《世說新語》中一句“濠濮間想”,是云水之樂、山林之想,是逍遙閑居、清淡脫俗的詩意生活,是自由和諧的人生理想。

  如今,流連在濮陽街頭,可能不多遠就能見到一座小橋,小河潺潺流水,岸邊柳樹成行。在公園里、廣場上看看“千人廣場舞”,順便聽聽戲曲彈唱;或是嘗嘗當地小吃,和濮陽人嘮嘮家常……在這樣的日子里,也許你會發現,“濠濮間想”那種灑脫和愜意,離自己并不遙遠。

  五年之靚

  交通運輸

  晉豫魯鐵路、濮范高速、南林高速、德商高速建成通車,鄭濮濟高鐵濮陽段、范臺梁高速豫魯省界至范縣段已經開工,濮陽至鄭州客運列車開通。城鄉道路大規模改造升級,形成了“九橫七縱”公路網。

  信息網絡

  建成全國第一個全光本地網,全面實現城市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帶進鄉入村。

  城鄉一體化示范區

  龍湖成功蓄水,龍山躍然成形,市圖書館、市工人文化宮等一批公共服務設施投用,教育園區、商務中心區建設加快推進。(本報綜合)

  逛吃、逛吃

  戚城文物景區

  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是濮陽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

  濮上生態園

  位于濮陽城區西部,是以休閑為功能定位的大型生態休閑景區。700余畝水面以雷澤湖、西秀湖、東靈湖為主體,以濮水、澶水、繁水等河道為紐帶,河湖交錯。園內密林、疏林、草地、小溪遍布。

  單拐革命舊址

  位于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包括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舊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舊址、兵工廠舊址、冀魯豫軍區紀念館等。2015年8月24日,“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入選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濮陽壯饃

  原料一般是豬肉(或羊肉)、大蔥、粉皮、面粉等,味道鮮美,油而不膩。面餅呈圓形,多切成三角塊售賣。當地人認為,四牌樓下的壯饃最地道。最有名氣的是濮陽縣的“王五輩壯饃”,是省級非遺項目。

  六百居香腸

  歷史悠久,目前老店在濮陽縣城和平西街。如今的六百居香腸是在原有傳統制作工藝基礎上加以改進,加入十幾種天然香料配制,風味獨特,肉香味美。

  李記豬蹄

  主要分布于清豐縣周邊地區,系高堡王莊村李家祖傳,至今有100余年歷史,特點是肉爛、脫骨、味香。

  范縣大包子

  據說在北魏時期,曾被孝文帝贊為“天下第一大包子”。比較有名的是范縣劉家大包子,始于清末,用料講究。一般為元寶狀,也叫做合手包。

  (本報綜合)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濮陽市委宣傳部提供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