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江西 > 食品資訊

南昌:2.2萬家餐飲店烹出市民舌尖上的美味

2017-09-13
來源:南昌晚報

  商業綜合體餐飲店人滿為患

  游鄉村品嘗農家菜、逛商場吃遍 各色美食、點外賣享受送餐上門

  不出南昌,國內的粵菜、川菜、湘菜和國 外的泰國菜、日本菜等可隨時端上餐桌

  民以食為天,餐飲是一個永不落幕的朝陽行業。據南昌市食藥監局統計,截至8月底,南昌市辦理了餐飲服務許可證的餐飲店多達22870家。如今,不用走出南昌,市民不僅可以吃到正宗的贛菜,還可以吃到粵菜、川菜、湘菜、北京菜,日本菜、泰國菜等國外美食也可以隨時“走”上市民的餐桌,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吃貨”愈發追求飲食的健康、特色和口味。

  吃得安全

  農家菜受歡迎

  有機菜很常見

  近年來,南昌旅游業大步發展,促進了餐飲業的繁榮,而餐飲業的發展,也带旺了旅游業,兩者相得益彰。

  對于游客來說,景致再美,也得填飽肚子。近年來,南昌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安義千年古村、南磯山等地每年便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飽覽自然風光,領略人文風情之余,品嘗當地美食成了游客的固定節目。2012年開始,南磯鄉政府對南磯山進行了規划改造,建起了一條古色古香的小街。

  “90%的游客用餐都會點魚,因為我們這里水好。”磯山村民胡大媽自豪地告訴記者,2008年,她家開了磯山第一家農家樂。“那時,來南磯山的游客不多,多是專家學者前來調研,偶爾到鄉親家里吃吃飯。”胡大媽說,近兩年,隨着南磯山的名氣大增,游客逐年遞增,農家樂的生意自然好了不少,“魚是鄉親自己打撈的,蔬菜是自家種的,原汁原味的農家菜既新鮮又健康”。

  “南昌屬于內陸城市,以前市民覺得海鮮只有在近海城市吃才划算,而現在,海鮮已經成為南昌市民的家常菜了。”市民童先生已經在南昌市水產市場開了7年的海鮮店,“5年前,只有商戶會來批發海鮮,所以我們也就定量從外地訂貨。隨着零售量增加,我們訂貨多了,每天都要預留上百斤的海鮮供散客購買”。而這,源于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前幾年,在一些市民心中,海鮮屬于高消費水產品,只有過年過節時吃上一點。

  市民萬女士告訴記者,每年夏天,她都要光顧好幾次水產市場,“那是吃龍蝦的季節,水產市場的龍蝦實惠,更重要的是新鮮”。而記者了解到,今年5月份,南昌市場的龍蝦日批發量超10萬斤。

  除了海鮮,受到熱捧的還有有機蔬菜。“有機蔬菜雖然貴了一點,但健康,吃得放心。”市民塗女士告訴記者,在她和朋友眼里,有機蔬菜已是家常蔬菜的首選。

  吃得豐富

  國內外菜肴可隨時端上餐桌

  吃什麼,去哪里吃?這是市民凌小姐最不發愁的事情,“南昌可以享用美食的的地方太多了,除了高檔酒店,小巷子里的‘兩室一廳’也非常不錯。作為年輕人,我更喜歡去銅鑼灣、萬達廣場、夢時代等綜合體,不僅可以吃到美食,還可以逛逛商城”。凌女士說,就她的觀察而言,以往,餐飲店是看商場的人氣決定是否入駐;而現在,是餐飲業带動商場的人氣。

  南昌銅鑼灣廣場投資有限公司營運副總經理彭文濤認為,“餐飲業已經成為商業地產必不可少的一個業態。其次,餐飲對客流的貢獻較大,而且商場越來越注重餐飲的多樣化。以前,餐飲只是商業購物中心的一個配套,佔10%的比例。而現在,餐飲業的佔比提高到了30%,甚至40%,“就銅鑼灣來說,餐飲業佔商場配比的30%,開了近50家餐飲店,引進的菜品有泰國菜、港式茶餐廳、壽司等,並會根據市民的喜好進行優化”。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南昌幾個商業綜合體,發現幾乎每天晚上各家餐飲店門口都聚集了不少排隊等位的“吃貨”。

  如南昌夢時代廣場,一些“網紅”風味小吃店門口排起了長龍,“肉蟹煲”“江湖烤肉”“尊品牛排”等單品店尤為跑火。

  吃得方便

  上班族、學生首選網絡訂餐

  “市民的消費形式越來越多樣化,除了到酒店堂食,還可以在網上點外賣。”在紅谷灘新區上班的盧先生告訴記者,他是外地人,在南昌工作正好半年,而幾乎每天的餐食都是依賴于外賣,“中飯和同事一起點外賣。下班回到家,一個人也不願意做飯,一般都會選擇外賣”。

  和盧先生情況類似的還有黃小姐,她嫌做飯麻煩,所以經常點外賣,“在家做飯要買菜、洗菜,吃完了飯還要洗碗刷鍋,太麻煩了,還不如點外賣方便”。

  一家在線外賣平台的市場總監李鴿介紹,外賣主要面對上班族以及學生群體,“外賣其實是餐飲商戶的另一種經營方式,不會影響餐飲商戶的正常堂食消費,反而是一種補充。”

  李鴿介紹,五年前,人們基本使用電話叫外賣。互聯網走入尋常百姓家之后,基于網絡的外賣訂餐平台開始出現。移動互聯網則讓外賣O2O化,它不只是取代了電話這一商家與顧客的溝通方式,還形成了信息、點菜、支付和點評的閉環。不過,雖然用戶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但外賣平台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回歸初心,核心就是解決兩端問題:用戶端提升外賣服務體驗,商家端提升運營效率,“要實現這兩點,需要精細化的服務,即重視食品安全、物流配送和商家品類”。

  消費特點

  80、90后成餐飲業消費主力

  據調查,餐飲行業的消費主力軍已經從60后、70后變成了80后、90后。而隨着生活水平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餐飲行業正朝多元化的道路發展。不少傳統餐飲店因此進行了調整,注重個性化發展,比如,餐飲老品牌“柴米油鹽”開了“小柴米餐廳”、“千百味酒店”開發了“憶瓷餐廳”。這些新發展的餐飲店主要面向年輕的消費群體,餐廳裝飾更加時尚,更具“文藝范”。

  南昌市食藥監局的工作人員介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辦理了餐飲服務許可證的餐飲店有22870家,而這個數據每天都在上漲,“我市每天辦理的許可證少則三四張,多的時候一天20多張。今年已辦理許可證近4500張,平均每天發出近20張許可證”。

  專家觀點

  吃貨年輕化促使

  餐飲業作出調整

  就南昌餐飲業的變化,南昌市餐飲協會會長塗立波表示,近年來,餐飲業態分得越來越細,以往流行的高檔餐飲店,現在反而越來越落寞,中檔餐廳的競爭則越來越激烈。

  除了傳統的餐飲,休閑式中餐、文化式中餐、西式快餐,以及一些單品特色的餐飲店極為流行,吊起了不少年輕人的胃口。

  對于南昌餐飲5年來變化,江西省社科院社會學家鄧虹認為,餐飲業之所以有現在的變化,其中一個原因是“吃貨”越來越年輕化;其次,市民消費觀念的轉變及對餐飲要求的提高,也一定程度上促使餐飲業作出調整。(記者劉永波 周野 文王飛波 圖)

[責任編輯:蔣璐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