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趙啟東、李銀明報道:日前,記者在長沙的華天國際大酒店約見了田偉,她不僅熱情地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還將珍藏的《田漢一家》歷史著作送給記者,讓記者深入了解了田漢一家不平凡的歷史。田漢的母親是一個偉大的母親,丈夫早逝,一個弱女子孤身堅強地把田漢兄弟拉扯成人……田偉的影子,仿佛如她祖母一樣,堅強而勇敢。她身在異鄉卻不忘歷史、心系祖國,每一次演出都會和演出人員一起唱中國國歌;她一直孜孜不倦用文化藝術和愛心搭建中日友好橋梁,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中國;她有一個特殊的身份,讓她時刻對祖國充滿使命感和責任感。她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的侄女田偉,日本東方文化藝術團團長。
記者見到田偉時,她精神矍鑠、神采飛揚。“我生在長沙,長在長沙,是地道的長沙妹子咧!”“我的伯父為祖國無私奉獻,他的精神值得我們繼承,他是湖南人的驕傲!”聲音甜美、極富感染力的田偉女士說起田漢時,眼睛里閃爍着自豪的光芒。
田偉向香港商報社長助理、香港經濟導報副總編輯趙啟東贈送“田漢一家”一書並合照留念。
頂着“田漢侄女”的光環遠嫁日本,從平凡的家庭主婦到中日兩國友好交流的使者,在海外唱國歌,辦演出,做演講,寫文章,田偉的藝術人生已深深烙下中日友好的印記。
因日本阪神大地震再次走上演藝事業
田偉1952年出生于長沙一個戲劇之家,從小深受伯父田漢的影響。父親是湖南劇院經理,母親是湘劇名伶。如今,年過六十的她仍面容姣好、神采飛揚,舉手投足間散發着藝術家的氣息。
“我的父親為了供伯父讀書,甘願放棄求學的機會。伯父事業有成後,仍時刻惦記着與父親的‘手足之情’,把我的兩個姐姐接到北京去培養。”田偉回憶,抗戰爆發後,田漢一家撤退到桂林。為了激勵抗戰,“田漢頂着戰亂,把當時還年幼的姐姐抱在腿上,一邊揮汗如雨,一邊奮筆疾書進行創作。”伯父那種堅毅的精神至今令田偉感動不已。她告訴記者,當時田漢將大侄女、二侄女分別取名為“邵陽”、“桂林”,就是以地點為紀念,讓後代不忘日本人的侵略。這一番良苦用心田偉在移居日本後一直銘記。
此圖為田偉在日本與丈夫及兒子的合影。
1988年,田偉拋下自己的演藝事業遠嫁日本,成為一名普通的旅日華人的妻子,洗手作羹湯,安心相夫教子。
這樣平淡的日子因1995年1月17日爆發的舉世震驚的神戶大地震戛然而止。
由于房屋損毀嚴重,田偉不得不带着孩子開始了“流浪”生活。一年的顛沛流離中,她卻時時感到身邊的溫暖:災民們互相鼓勁打氣;大阪當地幼兒園免費接收自己的孩子;日本湖南同鄉會專程派人確認她的平安,送來慰問……
震後的一天,有人得知她能歌善舞,來電詢問她能否參加一場慰問演出。“在地震棚里,報酬只有一束鮮花。”她立即決定,為無數帮助過她的人,重新站上舞台。
就這樣,演出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不變的是慈善演出的性質。後來,田偉組建日本東方藝術團,带着演員們頻繁往返于中日兩國間,迄今共義演60多場,足跡遍布中國二十多個省市。
每一次演出,都會和演出人員一起唱國歌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田偉從小就能歌善舞,但她唱得最好的就是《義勇軍進行曲》。
“父親從小就告訴我:無論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記祖國。”田偉說,國歌給了她最強大的動力。
此圖為田偉(中)在舞台上表演。
“每一次演出,我都會和演出人員們一起唱國歌,還有《松花江上》。”田偉回憶,“曾經有一位90多歲的日本老人織田文雄看了演出後十分激動,他告訴我,他22歲時參加了侵略衡陽的戰役。被俘後,中國人不但沒有傷害他,還給了他勞動改造和回國的機會。他說他要向中國人民懺悔!”就是這些經歷讓田偉的信念堅毅無比。當被問起在日本唱中國國歌、唱革命歌曲是否會有激進的日本人反對時,田偉笑着說:“他們都相當支持我,聽說我是田漢的侄女,是東方藝術團團長,日本人都尊敬我,因為他們都敬重田漢先生。”
田偉說:“這首歌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我希望全世界的華人、華僑聯合起來,宣揚‘唱國歌,愛國家’的理念,那將會是多麼振奮人心的事情啊!”
作為田漢的侄女,田偉身上流淌着中國的血液。2008年,當她得知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後,立刻拿起紙筆,寫上“抗震救災,愛國愛民”幾個字去日本的街頭募捐。之後還召集日本各界人士,進行抗震救災義演。
為了中日友好的星星之火燎原
每每提起伯父田漢,田偉總是充滿自豪,“他為祖國無私奉獻,是湖南人的驕傲!”
田漢曾在日本留學7年,國歌曲作者聶耳1935年死于日本藤澤市。“每年的7月17日,藤澤市都會舉辦聶耳的紀念活動,後來市長聽說詞作者的侄女在日本,便邀請我去講演和唱歌。”參加這個活動多年,每次登台獻唱國歌,田偉依然覺得非常驕傲。
田偉坦言,最初看到日本人自發地為中國音樂家立雕像、掃墓、獻花,內心觸動很大。很多人不了解中日民間友好的真實細節,她決心主動發聲做橋梁和紐带。
如今的田偉,作為日本東方藝術團團長,為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孜孜不倦地付出自己的力量。她在日本電視台、各大學和公司做演講,成立文化研究會,並且在《關西華文日報》擔任了十六年專欄記者,孜孜不倦地推動中日友好交流。
曾經有人質疑,田家後代為什麼要留在日本?田偉當時常為非議暗自神傷。在多年的堅持後,她找到了答案:“為了讓人們了解歷史,正視現實,為了中日友好的星星之火燎原。”
她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兩國政府和人民的肯定與支持。2006年3月,她出資300萬日元,在長沙縣江背鎮建立了古井田偉僑心學校。200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國家文化部主辦推出《輝煌60年百名各業杰出人才》專題個性化郵票,田偉榮登國家名片,成為百名成就斐然的杰出人才之一,與國家名片一起被載入史冊。田偉說,如果沒有去日本,她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的退休職工,但是隨丈夫去日本後,由然而生的責任感讓她以文化的形式來推動中日之間的友好交流。每次的演出都带着十足的誠心和愛國之情。“用這樣一顆心,做前人沒有做的事情。或許只是簡單的一場場的登台演出,一次次的上課講演,但都能讓更多日本人了解歷史、了解中國、正視歷史、正視現實。”
為田漢故居修建而奔走忙碌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最後一個月,田偉則在忙碌着另外一件大事——為田漢故居的修建而奔走忙碌。
在日本,12月份稱為“师走之月”,對于田偉來說,12月份則是大忙之月:從12月4日到25日整整20天,她搭乘航班、盼着姐妹、會見親友、訪問故居,在急急忙忙的行程中,拜會了從省、市、縣、鎮、村的領導。這一切,都是為2018年將要舉行的國歌詞者田漢先生120周年紀念大典做好充分准備。
為了實現夢想,田偉忘了自己的年齡、忘了家庭,一直沖在第一線,只身回到了家鄉長沙。
在田漢故居修建工地現場,看着來回運送材料的大卡車,看着那些忙碌的工人們,看着親臨現場的工地負責人、設計师和工程师……田偉深深地被他們的熱心、專業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着。
田偉和姐姐田湘渝懷揣着寫好的計划方案和提案,給各級領導匯報。幸運的是,湖南省委、省僑聯、省外辦、省委統戰部、省文化廳等領導對她們的提案和建議都詳細聽取、耐心記錄,並且一一具體落實,讓她們感到非常溫暖。
“田漢故居所在地正在建設的田漢村、田漢藝術院、田漢大道、田漢小學,就是沿着這條大道前行已經取得的豐碩成果,並且正在長沙縣果園鎮盛開綻放。在田漢故居修建地現場,湖南省、長沙縣兩級文物局負責人指出:田漢故居將是省一級重點保護單位,目前也正申報為國家級的重點保護単位。”田偉將這振奮人心的消息寫下來,通過《關西華文時報》告訴更多的讀者,一定要回到湖南長沙果園鎮田漢故鄉看看,去感覺國歌的力量。
對于田漢家鄉的發展變化以及當地政府部門為“紀念田漢誕辰120周年”所做的籌備工作,田偉非常感激。同時,她向記者透露,她撰寫的《中國國歌八十年》一書有望被翻譯成中文出版發行。
田偉與香港商報社長助理、香港經濟導報副總編輯趙啟東互贈香港商報、經濟導報樣刊及東方藝術團宣傳專頁,並合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