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付莉莉 報道: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創全面發展新局面的意見》一號文件。文件着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和組織領導等作出全面部署。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全面解讀2018省委一號文件。
文件全面貫徹党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中央一號文件的新要求、新政策全部體現到文件中,體現了鮮明的政治性。
鄉村振興是鄉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党的建設的全面振興。文件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七個之路”具體化,體現了鄉村振興的全面性。
党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委按照党中央、國務院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和四好村創建、脫貧攻堅、農村改革主攻方向、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建立健全党對“三農”工作的領導體制等方面探索了一系列經驗做法,在文件中均進行了體現,以保持政策的連續性。
省委一號文件第一次將堅持規划先行,優化城鄉融合發展空間布局,單列一部分,強調規划的龍頭引領作用。在激活“人地錢”、鄉村“聚人氣”“聚財氣”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舉措。在統籌推進農村“五位一體”建設和加強党的領導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創新。文件還結合四川省情農情,對照前期調研過程中分析歸納的在鄉村振興方面存在的九個方面短板,提出了有針對性解決方向和辦法。
文件主體內容概括為七個方面:
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党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七大戰略寫進党章,這是着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必須用鄉村振興戰略統攬“三農”工作,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四川是有較好基礎的。党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托,堅定貫徹落實党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紮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省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取得重大成就。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227元,城鄉收入比縮小到2.51:1,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750萬下降到2017年底的171萬,累計建成幸福美麗新村23160個,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四川必須立足現實條件。四川是農業大省,農業戶籍人口有5997.1萬,人均耕地資源少,農業基礎薄弱、效益不高,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各方面欠賬較多,農民收入偏低,而且還是全國貧困任務最重的6個省份之一,還有171萬貧困人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實事求是,堅持問題導向,把實施長遠戰略與解決當前問題有機結合起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為指導。長期以來,特別是党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我們党“三農”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行動指南。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為指導,加強党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五句話二十字的總要求,圍繞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四個好”目標,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一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二是必須巩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四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五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六是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須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突出首場硬仗和首要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首場硬仗,做好鄉村振興規划編制首要工作
鄉村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個時間節點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四大片區,堅中之堅在深度貧困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戰役就是要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省脫貧攻堅任務繁重,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目前,全省還有貧困縣68個,貧困村5295個,貧困人口171萬,且絕大部分分布在彝區、藏區和邊遠山區,普遍存在交通閉塞、產業薄弱、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自我發展能力較差等問題,脫貧成本更高、難度更大。對貧困地區來說,鄉村振興首先要解決好脫貧問題。因此,省委一號文件鮮明提出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堅決打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場硬仗,要求全力實現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達標脫貧,聚力解決以深度貧困地區為重點的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繼續巩固深化脫貧成果,以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為重點推進“四好村”創建,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的積極性主動性。
把科學編制規划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工作。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長遠性和全局性,必須堅持規划先行,把規划放在首要位置,科學規划、注重質量、從容建設,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風搞運動。為此,文件專門用一大部分對規划工作提出要求,凸顯在鄉村振興中規划先行、規划引領的極端重要性。在規划理念上,要求必須規划先行、規划引領,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划體系。在規划層級上,要求編制全省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規划(2018-2022年),市(州)制定區域性鄉村振興戰略規划,縣(市、區)制定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划相對應的縣域鄉村振興規划;鄉(鎮)和行政村及時更新完善鎮村規划體系、鎮總體規划和詳細規划,實現規划全覆蓋。在規划落實上,把編制規划納入工作考核內容,嚴格實行鄉村振興戰略規划審批制度,強化鄉村振興戰略規划執行監管。
明確三個階段目標:到2020年、2035年和2050年的目標任務
中央一號文件按照十九大作出的戰略安排,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個階段性目標。省委一號文件也提出了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個階段性奮斗目標。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初步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主要農產品供給能力穩步增強,農村基礎保障條件進一步改善,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任務基本完成,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實現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決定性進展,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建成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強、科技創新水平高、農業質量效益好、三次產業融合深、服務體系建設優、農村生態環境美、鄉村善治文化興、職業農民隊伍強的農業強省。並對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目標。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全面建成農業強省,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居民實現共同富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堅持四個優先: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優先發展的具體要求,就是“四個優先”: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省委一號文件貫徹中央精神,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
對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提出各級党委、政府主要領導要懂“三農”工作、會抓“三農”工作,分管領導要真正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里手;制定並實施培訓計划,全面提升“三農”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拓寬縣級“三農”工作部門和鄉鎮干部來源渠道;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煉作為培育干部的重要途徑,形成人才向農村一線流動的導向;建立健全第一書記選派長效機制。
對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人才方面提出支持各類人才流向鄉村創業就業,引導教育、衛生、農業、文化等行業科技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向基層流動,組織專家到鄉村開展智力服務;用地方面提出新增建設用地計划優先滿足農業農村發展需求,各地按不低于省上下達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划總量的8%予以單列,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允許縣級政府通過村土地利用規划調整,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在同一鄉鎮范圍內,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和農村空閑建設用地整理,調整村莊建設用地布局等。
對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提出要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實施財政支農投入考評制度,建立市縣多投入、省級多補助的激勵機制;建立高標准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和市域、縣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于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設立省級鄉村振興發展專項資金。
對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提出按期實現鄉鄉通油(水泥)路、村村通硬化路目標,加快推進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逐步推動天然氣向農村覆蓋,逐步實現網絡村村通;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衛生投入經費保障機制;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落實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准,實現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
統籌推進鄉村振興五大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党的建設
文件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按照總要求,又進一步對鄉村振興五大方面建設提出政策舉措。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鄉村經濟建設。提出以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為重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大力實施產業基地建設、“川字號”知名品牌創建和農產品加工業壯大“三大行動”,建成全國優質糧油生產基地、特色農產品供給基地、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把一些四川知名品牌鑄造成金字招牌;實施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戰略,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施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工程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重點項目,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創意農業、電子商務、農村服務業、鄉村共享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研究完善带動小農戶生產的扶持政策等。
以建設生態宜居的可持續發展幸福美麗新村為重點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村,推廣“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建設模式,到2020年全省80%的行政村建成可持續發展幸福美麗新村;突出抓好特色鎮建設,打造一批商貿小鎮、文化小鎮、旅游小鎮、森林小鎮等特色服務業發展示范鎮;深入開展農村土坯房改造整治,到2022年基本完成農村土坯房分類改造整治任務;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堅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分類,貫徹落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動方案,紮實推進“廁所革命”;深入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強化農村生態環境系統保護;全面推進河(湖、庫)長制完善水治理體系等。
以促進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為重點推進鄉村文化建設。提出積極構建新時代農村核心價值體系,實施鄉村文化塑造行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遏制婚喪高額禮金、亂辦濫辦酒席、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堅決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積極倡導尊老愛幼、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的良好鄉風民俗;加快建立鄉村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廣泛開展“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活動和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文明集市等創建活動,積極開展家風建設活動和好人好事評選,大力塑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推動發展鄉村文化產業。
以構建党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機制為重點推進鄉村政治建設和党的建設。提出強化農村基層党組織在鄉村治理體系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突出抓好党建促鄉村振興,全面強化農村基層党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大力推進村民自治,健全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機制;深入推進依法治村,完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功能和運行機制,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加大對“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的懲治力度,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探索建立農村德治體系,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引導農民愛党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依法依規賦予鄉鎮更大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構建功能完善權責一致的管理體制。
以加快社會事業和民生城鄉共享發展為重點推進鄉村社會建設。提出健全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制度,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健全農民工轉移就業和多元化增收機制;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完善農村食品藥品安全保障體系;構建農村“三留守”關愛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運營一體化。
推進六大改革任務:土地制度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服務機制,人才流向鄉村機制,職業農民制度,集體經濟組織制度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法寶。文件要求進一步加大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力度,更加有效突破制度藩籬,釋放改革紅利,破解發展難題,為鄉村振興激發活力、增強動力。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以壯大村集體經濟和農民財產性收入為導向,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性房屋試點;深化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這里特別要強調一下,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不得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出要堅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正確方向,發揮村党組織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防止內部少數人控制和外部資本侵佔集體資產;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集體成員身份確認,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19年基本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到2021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人才流向鄉村的機制。提出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推動人才管理職能部門簡政放權,保障和落實基層用人主體自主權;推行“崗編適度分離”新機制,建立急需緊缺人才援助機制,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研究引導和支持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新鄉賢返鄉的扶持政策,正確引導和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在有條件的縣(市、區)政協設立新鄉賢界別;推行省屬公辦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單獨划線錄取藏區彝區學生制度,優先招生、優先選擇專業、優先推薦就業,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留得住、能戰斗、带不走的鄉村人才隊伍。
全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提出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研究制定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總體規划,逐步建立初、中、高三級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體系;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引導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等。
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提出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配套政策,適時出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地方性法規;推廣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模式;加快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台建設,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鼓勵將財政投入形成資產量化一定比例作為村集體資產等。
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機制。提出探索建立以縣為主、省市適當補助、縣域封閉運行的鄉村振興貸款風險金制度,推動構建省、市、縣三級的農業政策性擔保體系;支持市、縣政府將上級政府轉貸的一般債券用于支持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領域的公益性項目,推動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專項債券試點;推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保持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和數量總體穩定;完善農業信貸擔保、再擔保體系建設等。
加強領導七大舉措:健全領導體制機制,建立鄉村振興戰略責任制,建立報告制度,建立通報制度,完善“三農”機構設置,加強党委農村工作部門建設,建立考核制度
加強党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保證。文件對加強党對“三農”工作領導提出了七大舉措。
健全領導體制機制。提出堅持党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党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領導體制。
建立鄉村振興戰略責任制。建立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機制,建立和落實党政一把手第一責任人制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強調縣委書記要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
建立報告制度。各市(州)党委、政府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報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縣(市、區)政府每年向同級人大報告鄉村振興計划的實施情況。
建立通報制度。縣(市、區)政府每年向同級政協通報鄉村振興計划的實施情況。
完善機構設置。按照《中國共產党工作機關條例(試行)》有關規定和機構改革的統一要求,做好“三農”工作機構設置和職能優化配置。
加強各級党委農村工作部門建設。充分發揮牽頭協調、決策參謀、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能。積極推行縣級党委分管負責同志兼任同級党委農村工作部門負責人制度。
建立考核制度。建立市(州)、縣(市、區)党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