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湖南 > 深度報道

快樂長沙,璀璨天心 紅紅火火過大年 地地道道長沙味

2018-03-05
來源:香港商報網

  還記得小時候春節熱熱鬧鬧的廟會嗎?玩花船、打糍粑、看花燈、吃糖畫、看大戲……節日氣氛濃厚的趕廟會是童年里最快樂的記憶。

  長沙作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廟會活動源遠流長,特色鮮明,地方風味濃郁,其中尤以火宮殿廟會為名。2月9日上午,2018年長沙火宮殿大廟會在坡子街牌樓璀璨開啟,扭秧歌、吹糖人、捏泥塑、玩游藝、嘗美食、猜燈謎……各種傳統民俗文化在火宮殿大廟會一一亮相,烘托出濃濃的長沙年。

  五年來,長沙火宮殿大廟會已經成為中南地區唯一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大型民俗廟會,被譽為“長沙春節的文化名片”,每年吸引群眾過百萬,是長沙城市民俗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和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品牌。香港商報記者 肖建花 何雯

  民俗活動打造韻味廟會

  大年初十,長沙太平街宜春園古戲台群英薈萃、曲聲悠揚,一個個精彩紛呈的表演引發了周圍居民和過往游客的圍觀。耳熟能詳的花鼓戲《劉海砍樵》,典雅精致的昆曲《牡丹亭》,輕柔婉轉的越劇《游園初遇》,雍容華美的京劇《中華頌》一一登場,引來陣陣掌聲和歡呼。

  “過大年,唱大戲”,是長沙傳統民俗,每年正月初十到太平街戲台看戲是老長沙人的習慣。年近八旬的嚴嗲嗲是地道的長沙人,家住太平街附近的他兒時就是個戲迷,每年初十無論風雨都會雷打不動地在宜春園戲台下看上好幾個小時。“這才有過年的氣氛!不看戲總覺得年過得不完整”嚴嗲嗲說。台下的觀眾也有不少年輕人,他們或成群結伴而來,或带着幼子而來。在傳統藝術遭到沖擊的今天,傳統戲劇的演出活動急劇減少,年輕人再也體會到父輩那一代因可以看戲而一夜不眠的激動。“只要這天有時間,我就會带上小孩來看看熱鬧。哪怕孩子看不懂,至少可以讓他知道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華還有這些戲劇。”三十多歲的長沙人楊先生說。

  離宜春園戲台不遠的火宮殿也熱鬧非凡。火宮殿廟會盛名遠播,既是湖湘古老火廟文化歷史的縮影,也是湖南民風民俗文化的亮點。去火宮殿吃美食感受老長沙是外地游客的來長沙的必游項目。從臘月二十四南方小年開始,火宮殿坪內就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了。作為“快樂長沙,璀璨天心”2018年長沙火宮殿大廟會的一部分,正月初一在坡子街火宮殿總店開幕的“2018年迎新春廟會”,吸引了很多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在這里度過新年。從初一到初六,火宮殿精彩不斷,人氣火爆,現場各種傳統民俗藝人及民俗活動與市民互動,如花鼓戲、儺戲、舞龍舞獅、各類雜耍,打糍粑、做蛋卷、剪窗花、捏泥人、做肉丸、做全家福等長沙民俗每日全天候在火宮殿依次上演。

  按照風俗習慣,要過完元宵,才算過完了春節。正月十五鬧元宵也是廟會的重頭戲。意猶未盡的人們還會在元宵節抓住春節的尾巴盡情狂歡。這天,太平老街、坡子街、三王街、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鑼鼓喧天,龍獅隊伍、戲曲人物、cosplay造型的民間故事名人在人山人海的街道上巡游。過往的市民和游客在城市街道重溫兒時的龍獅巡游,全家老小共享歡樂年味氣氛,好不祥和熱鬧!

  非遺藝術展現湖湘文化

  廟會之所以好玩,不僅因為美食,也因為能看到平時罕見的東西。比如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火宮殿大廟會除了保留部分傳統祭祀、祈福法會的形式外,同時進一步拓寬了傳統風味小吃領域,恢復了原有的工藝面人、棉花糖、工藝糖畫等小手工業品展賣。“非遺廟會”既吸引了眼球,又博得了口碑。

  2月9日開幕式會場上,一個小展台上擺放的栩栩如生的關公、財神塑像吸引了一大批外國友人駐足觀賞和體驗。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面塑,俗稱面花、面人、江米人,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形象。當代面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材料、造型、技藝等方面都走入了藝術殿堂。“這簡直太神奇了,一個面團居然可以揉捏雕塑出這麼復雜的藝術品!”來自巴西的留學生驚歎道!“每年廟會我們都會拿出作品展示,並教人們一些簡單的技法,希望他們從一組組別具一格的面塑人物中,感受到長沙傳統工藝的勃勃生機。”展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一個核雕傳承人馬羅成也带着讓人歎為觀止的核雕技術作品出現在廟會上。鬧市中的馬羅成一手抱着孩子一手用手中的刻刀專注地在核桃般大小的模具上雕刻。現場擺放的財神、彌勒等作品線條流暢,小巧又不失精致,似乎在向世人詮釋什麼是工匠精神。這並不是馬羅成第一次出現在廟會展台上推廣非遺技藝。“每年來參加廟會的人很多,這是一個讓大家了解非遺的大平台。”馬羅成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核雕,我的工作室團隊已經增加到30多人。”

  核雕、面塑、手工鉤編、棕葉編等手工非遺展出,深受市民好評。“最近幾年,很多人都在埋怨年味越來越淡了。長沙火宮殿大廟會不僅能觀看非遺的制作示范,還可以親身體驗制作,增添了互動樂趣,特色十足,喚醒了眾人對‘年’的記憶。”多數長沙市民認為,利用節慶展演傳統民俗項目,有利于讓傳統的中國文化走進大眾。

  “傳統文化現代傳承”是天心火宮殿大廟會的宗旨。如果說非遺代表的是“傳統”,那麼“現代”又在哪里體現?太平街的文創廟會一定得看看。太平街是長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條街,是“古老長沙”的縮影。這里舉辦的文創廟會聚集了300余件來自全國各地的參展商的精品文創產品,歷史老街頓時成了文化的海洋。“傳統與時尚相融,與文化相撞的新春年味就是不一樣!”市民們一邊逛街,一邊趕“文化大集”,用湖南話說就是“太韻味了”。

  文化盛會拉動商圈消費

  被稱為“長沙第一商圈”的五一商圈是天心區的經濟重鎮,“老文化”和“新商業”在這里並存共生:既擁有天心古閣、白沙古井、火宮殿、第一师范、賈誼故居、何紹基墓等歷史人文景觀,又融匯了黃興南路商業步行街、解放西路酒吧一條街、王府井百貨、友阿春天等不少現代化商業廣場。

  在“春節讓城市變成空城”的魔咒下,很多城市消費疲軟,然而五一商圈卻異常火爆,火宮殿里的食客如過江之鯽,太平街里的人流摩肩接踵,平和堂和王府井里購銷兩旺,步行街中購物排起長隊……一組數據顯示,春節黃金周期間,平和堂銷售額1,929.2萬元(2月15日-21日),較去年同期上升9.9%,王府井銷售額1907.403萬(2月15日-2月20日),較去年同期上升2.5%。

  五一商圈憑什麼能贏得春節消費?正是得益于天心區“文化搭台、消費唱戲”的商圈理念。

  五一商圈集觀光、游憩、餐飲、購物、民俗娛樂、非遺體驗等元素為一體,南來北往的客人都樂意在此進行“食、住、行、游、購、娛、文、商、養、閑、情、奇”全方位體驗。為了應對近年來春節“年味兒”越來越淡,洋節越來越興盛的態勢,從2013年春節開始,天心區結合中央和省市文明辦部署的“崇德向善迎新春,紅紅火火過大年”、“我們的節日”等活動,利用過年春節期間人流量大的時機,創新推出“長沙年長沙味”為主題的長沙火宮殿大廟會活動,通過挖掘和激活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基因,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消費記憶,組織一系列蘊含豐富精神文化傳統的中國“年文化”活動。火宮殿大廟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並且會越辦越紅火,甚至成為長沙的文化名片。

  火宮殿大廟會持續時間長達22天,既有充滿濃厚傳統年味的民俗廟會、美食廟會、歡騰喜悅的正月十五鬧元宵,又有活潑新穎的紅娘廟會、文創廟會,真正實現了歷史文化景觀與商圈經濟、生態旅游、體育休閑、民俗娛樂、智慧旅游等業態的融合。據統計,在春節期間,廟會核心區域日平均流量達20萬人次,吸引群眾超過400萬人次。 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10.8億,同比增長10.3%。

  天心區區委書記朱東鐵介紹,火宮殿大廟會已經成為了推介湖南、走進長沙、了解天心的閃亮品牌,觀眾越來越多,口碑越來越好,影響越來越大。“天心區將持之以恒的傳承、豐富和發揚火宮殿城大廟會的文化精神內涵,带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保護、傳承遺產、賡續傳統、記住鄉愁。”朱東鐵說。

  (本版照片由天心區新聞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吳梓泳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